2020年02月24日 星期一
他们上演抗疫战场上的“生死时速”

胡春玫 本报记者 陈 瑜

    “为医疗队守住最后一道防线,为医务人员‘开路’。”从大年初四驰援武汉第一线至今,中国核工业集团(以下简称中核集团)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队长施晓松和队员们每天像上了发条一样,不停歇地“旋转”。

    疫情暴发牵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为抢救更多患者,动作快一些、再快一些成为中核抗疫医疗队队员们最响亮的集结号和最持久的原动力。

    4个小时,这是中核第三批援鄂医疗队——核工业四一六医院从发布通知、集结队伍、准备物资到踏上征程所用的全部时间,当天下午两点,17人的队伍火速驰援湖北。

    从第二批援鄂医疗队落地天河机场的那一刻起,51岁的医疗队队长孙亦晖和队员们就加足马力,快速接管病区,不分昼夜接收重症患者,因为时间就是生命!

    “逆向而行”的背影、身着防护服疲惫的身躯、被防护装备压出深深印痕的脸庞……触动人心的画面背后,是一个个抗击疫情的温暖故事。

    风雪中,真正的逆行者

    深夜,两个重症患者突发症状,正在病房巡查的中核第二批援鄂医疗队成员、核工业总医院的钱斌立即对其进行抢救。确认患者病情稳定后,钱斌走出抢救室,此时已是凌晨3点。脱下穿了整整6个小时的厚重防护服,他整个人就像刚刚洗了个澡,而窗外,武汉正风雪交加。

    就在10个小时前,记挂着患者病情的中核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队员从驻地出发,顶着强劲的风雪走进武汉江夏区医院。一路上,他们开玩笑地说:“今天,我们是真正的逆行者。”

    将时钟再往回拨10个小时,当日清晨7点,中核四〇四医院护士宋晓芳跟随甘肃省嘉峪关市第三批援鄂医疗队奔赴疫区前线。凌晨2点半接到任务的她,仅用不到5个小时就整装踏上抗击疫情第一线的路。

    请战书,筑起大爱“长城”

    “我相信我能很快适应那里的工作节奏,虽然我不是男儿身,但我的身体素质也是一级棒!我申请去武汉一线抗疫!”这是95后“逆行者”祁佳丽在集结第一批援鄂医疗队时落选后,再次提交的请战书。

    支援疫区第一线谈何容易?但一封封请战书纷至沓来:“总是要有人站出来的!”“面对武汉疫情,医护人员义不容辞!”“想用自己的专业为祖国作出自己微薄的贡献!”……一句句宣言汇聚着硬核力量,筑起了阻挡病毒的大爱“长城”。

    哪有人生而英勇,只是选择了无畏而已。

    “如果选我,婚礼推迟。”在筛选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名单时,周晓晨主动请缨。他是核工业总医院ICU重症病房的一名护师,刚刚与恋爱多年的女友领证结婚,为了奔赴抗疫一线,他推迟了婚礼,剃掉了精心留制的新郎发型。

    一句感谢,让人义无反顾

    凌晨,在病区忙碌了一天,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队员、核工业总医院的周童回到驻地时,手机响起,正是他的病人发来的微信:“谢谢!”就是这简单的两个字,击中他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多日来的辛劳也在这一刻全部消解。

    为了花开疫散,坚守在疫情一线的医护工作者多日来与时间赛跑,与病毒斗争,用硬核力量全力抗击疫情。

    了解病情、下医嘱、写病史、精准化治疗;测量体温、打留置针、换补液、采血、上呼吸机……在医院病区,中核医护人员穿梭奔忙在各个病房。他们对病区进行全面感控督查,并根据不断变化的现场情况,制定且不断修改着治疗方案,40个小时、近两天两夜坚守在疫区,为的就是以最快的速度接管病区并收满救治患者;他们用心呵护患者,从医疗到心理,解决他们随时出现的各种问题……

    高强度作业,厚厚的防护服下,他们常常是汗流浃背;脱下口罩头套时,鼻梁和面部会因长时间带着护目镜出现深深的压痕,甚至是红肿;不仅如此,身在疫区,要“轻腹上阵”,不喝水不上厕所,因为一出病区,身上的防护服就浪费了,还要费时费力地再穿一遍。

    一系列的问题考验着每一个医护人员,但患者康复出院时一句句由衷的感谢,让医护人员们更加义无反顾,同时也成为他们抗击疫情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