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2月14日 星期五
诞生生命的土壤是何种模样
——读《生命之种》有感
林 颐
作者: 爱德华·多尼克
译者:王雪怡 李小龙
出版社: 纸间悦动|上海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11月

字里行间

    男性和女性,精子和卵子,学习生理卫生课,就能解答“我从哪里来”。但是,就像苹果掉在牛顿的头上只是传说,科学史上的许多重大发现,并不是我们如今以为的那么显而易见。

    美国科普作家爱德华·多尼克写作的《生命之种》有个很长的副标题:从亚里士多德到达·芬奇,从鲨鱼牙齿到青蛙短裤,宝宝到底从哪里来。这就表明了:第一,研究这个问题的历史时间很长;第二,作者的论述范围广泛且有趣。

    “生命之种”并不只是比喻。作者说,“种子和土地”的意象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希腊、古埃及,在《圣经》里,在很多民族的传说中,都有类似的讲法。古代人认为,杰作属于上帝,男性带来生命,女性就是接纳生命的容器。因此,不孕不育被视作女性的责任,如果种子无法萌发,那一定是土壤不够肥沃。

    性和婴儿之谜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一直无解,直到达·芬奇所身处的文艺复兴时期才算有所突破。因为在此之前,医学研究只停留在古代文献的辨证分析,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才开始大胆地拿着解剖刀,一路切开肌肉和软骨,进入人体内部。在当时,这是冒大不韪的举动,研究人员只能靠盗墓获取研究材料。

    科学的每一次进步,都流淌着鲜血和汗水。作者以生动的文笔,为我们讲述往昔的故事,医生和科学家们要有勇气打破成规,要冒着感染的风险和他人的质疑投入实验,而对于那些样本化的病例,我们必须牢记,他们都曾经是鲜活的生命,并非只是编号,唯有如此,医学才是治病救人的科学,而不至于沦为冷冰冰的书本理论。

    本书旨在探讨人类的生殖问题,科学是核心要义。它揭示了研究的翔实过程——真正的进展发生在17世纪晚期至19世纪晚期的两百年间。这正是近代科学兴起的年代。人们逐渐摆脱了宗教的迷思、巫术氛围,科学界抛弃了长久以来盖伦的单性别-双精液模型和亚里士多德的精液-经血转化模型,人体解剖学第一次开启。

    此后,“从鲨鱼牙齿到青蛙短裤”指向的是科学家们对受精卵的发现。这个过程同样也走过很多弯路,有时甚至很荒谬。

    比如,威廉·哈维猜对了卵的重要性,但他没能证实。德·格拉夫及其友敌的使命是继续攻克性解剖学的基本问题。在此时,女性的子宫引起了学界的注意。格拉夫疾呼道:“大自然创造女性的时候和创造男性时同样专心。”他挑战了认为女性是不完整的、次等的性别传统观点。

    压力来自公众的嘲讽,传统思想也束缚了科学家的思维。有科学家通过显微镜观察到了在精液中浮游的“微生物”,然而,人类一直自负是“上帝的造物”,怎能想象人类的生命竟然来自一大群摇头摆尾、肮脏丑陋的“虫子”?比如,特朗布雷由水螅分裂重生找到了无性繁殖的证据,查尔斯·邦尼特通过蚜虫交配观察到了孤雌繁殖,这些发现将18世纪生物学界坚如磐石的信条击得粉碎。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科学家克服了自身的恐惧与盲从,坚信事实是解释一切的根本。

    19世纪,科学家从“电流”理论里得到了启发,进一步论证了点燃生命活力的关键和生命持续运作能量的由来。后续的故事伴随着更多的医学发现,以及细胞之谜的破解,生命由来之争得以圆满结案。

    这才是真正意义的“生命之种”。什么样的土壤才能诞生生命?什么样的土壤才能推动科学?什么样的土壤才能克服偏见,让人类真正认知世界,真正知道来处和归途……这些都将引发我们的深思。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