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美芬(右)进行技术指导受访者供图 |
典型派
这几天,广西柳城县冲脉镇冲脉社区居委会主任韦美芬创办的养蚕工厂开始了今年最后一拨忙碌。韦美芬既要组织“员工”养最后两批蚕,又要筹备新一轮养蚕成果评选活动,工作的脚步一刻没有停下来。
今年52岁的韦美芬是当地的致富带头人,曾荣获“2009中国经济女性年度成就奖”,拥有全国“双学双比”女能手,自治区、柳州市“十大养蚕女状元”等称号。
上班时间处理社区的大小事务,其余时间不是在蚕房,就是下村送小蚕、搞培训,繁忙的工作安排成为科技特派员韦美芬生活的常态。
从办工厂到培训技术
带领村民增收
善于捕捉市场信息的韦美芬了解到桑蚕业市场前景好、见效快、效益高后,自己购买了大量科技书籍、光碟,刻苦钻研学习桑蚕种养技术。
通过前期的不断学习,2003年,韦美芬开始尝试种植了3亩桑叶,当年养蚕收入7000多元。致富不忘乡亲,为了壮大桑蚕产业,2004年,凭着一股敢想敢干的闯劲,她投入10万元创办了柳城县第一家小蚕共育基地,将养好的小蚕统一提供给村民饲养,以解决小蚕难养的技术难题,带领更多村民种桑养蚕增收致富。
按照“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在养蚕基地里,韦美芬带头推广小蚕共育、工厂化养蚕等先进养蚕技术。基地聘请的20多名村民及贫困户成了养蚕工厂的“车间职工”,韦美芬则作为“车间主任”带着大家按时采收桑叶,统一喂蚕,统一防病,统一管理。“职工”们通过不断实践学到了养蚕技术,自己回到家中也能养好蚕增加收入,每个月还能领到3000块钱左右的薪水。
在村民的眼里,韦美芬的养蚕基地俨然成为一个扶贫基地。其实,韦美芬创办的“车间工厂”作用不止如此,蚕种配送、跟踪服务、技术指导也是她的主要工作内容。
“那时人家养一张蚕收180斤蚕茧,我只得70多斤,没到人家一半。”2014年,冲脉镇古岳屯残困户廖生双刚开始养蚕时,既缺资金又缺技术。韦美芬三番五次上门指导,还为他送来蚕药,手把手教他分蚕,优选出健壮的大蚕,将弱小、患病的蚕淘汰掉。
一年时间里,廖生双养便掌握了一套科学系统的养蚕技术,养蚕成活率一批比一批高。如今,廖生双每年能养殖12批蚕,每批能收获100余斤蚕茧,养蚕年收入2万多元,2016年成功甩掉了贫困的帽子。
从养蚕到养螺蛳
致富路子越走越宽
为帮助贫困群众发展桑蚕产业,韦美芬有一套自己的办法。
“养蚕工厂”培育出小蚕后,韦美芬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供应给蚕农,并免费将技术指导。对致富无门的贫困村民想养蚕找出路时,她则赊销蚕种给他们,等他们卖出蚕茧有了收入后再收回成本。近几年来,韦美芬赊销给贫困村民的蚕种、蚕药就达100多万元。
自从韦美芬的“养蚕工厂”承担了柳州市科协科普基地建设项目以来,她积极引进和推广桂桑优12号、62号,特优2号及两广2号(蚕)等桑蚕良种,推广应用纸质方格簇、小蚕共育等技术,小蚕共育的规模由几年前的年育小蚕3000张,提升到了现在的16000张。此外,韦美芬通过自己授课和邀请桑蚕专家授课的方式,免费为广大蚕农和贫困户提供了技术支持,辐射带动800余户村民种桑养蚕。
如今,韦美芬所在的冲脉镇桑蚕蚕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全镇桑园面积超过1万亩,仅养蚕一项户均收入超过9300元,一大批村民及贫困户实现了致富增收目标。
韦美芬并没有止步于此。在网红螺蛳粉浪潮的带动下,2017年,韦美芬与姐妹们流转了周边村屯370亩的沼洼地,创办了全镇首家家庭农场生产螺蛳粉原材料,以每天每人100元的工价带领30名村民、贫困户一块养殖螺蛳,种植太空莲,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宽。
“一人富裕不算富,大家一起富才是真正的富!”当上“扶贫微车间主任”的韦美芬感到充实而又有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