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1月10日 星期四
徐善衍:让科学成为大众的社会文化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世界上的各种语言文字、生活习俗、宗教信仰以及历史演进等形成了多方面差异,也形成了文化的多样性。但在多元文化中,唯有科学是一元的,科技发展水平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强弱最重要的尺度,这足以使各国把发展的目标都聚焦到如何实现科技创新发展的题目上。实现这个目标是任何一个国家的历史与现实、政治与经济、文化以及国际间多因素相互作用的宏大系统工程。从文化角度看,我国有如下问题是值得关注的。

    一是,学校教学应重视培植自生根的科学文化。人生活在人类社会、自然界和个人的精神世界之中,而探索求知又是人的本性,因此产生了对应这三个方面的知识体系,即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思维科学以及贯穿这三个领域的哲学和数学,形成了当代科学的全部内涵。但在我国持续了2300年左右的封建社会里,与上述三个方面知识体系对应的主流文化是儒、道、释,这一主流文化对中国的人性和文化发展所产生的束缚影响不能小觑。从我参与我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工作20多年的经历来看,公民的基本科学素质主要靠学校来培养,学校应当成为培养一个国家自生根科学文化的一片沃土。

    二是,创新与普及是科学发展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也是建设科学文化的过程。科普是大科普概念,是科技不断实现社会化、大众化的过程;科技创新发展的本质是使科学成为大众的社会文化。第一,我国应进一步解决好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关系问题。当西方的坚船利炮侵入东方以后,中、日两国几乎同时开始了“西学东渐”的行动,但日本较早地成为了世界科技强国,关键是两国执行了不同的引进路线。二战以后战败方德国、日本的一些人才流失了,物质耗尽了,但由于德国和日本民众的科技素质较高,因此很快又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一些国外先进设备的引进确实束缚了中国科技产品的出现,真正的创新产品,只有经过自己的设计和反复试验才能取得成功,重复别人永远只能是二流产品。第二,要重视企业的学习和研究。目前我国的岗位培训和考核很不够,是否可以考虑恢复工厂里的八级工和技术员晋级制度。产、学、研不是三驾完全独立的马车,而是三轮驱动在同一个产业或一个企业上。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技术创新也给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和企业自身的科研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第三,科技创新发展应坚持专业突破,多学科、多领域交叉融合的方向。西方哲学近代的“走廊哲学”学派,基本观点是学科的不断分化如同人们忙碌在一座大楼的各个房间,但他们总要走出来在走廊和大厅相见,这个走廊和大厅就是社会生活和实践。让科学怎样更好地回归到“科学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是科技创新发展的本质特征。

    三是,体制和机制是一个国家的重要文化,我们要发挥国家优势,集中力量解决科技发展中的关键问题。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际影响与日俱增,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坚持了强有力的领导和统一规划,集中资源办大事。我国在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在国内外环境、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完成了“两弹一星”项目,体现了我们国家的意志和能力。实际上,美国在历史上实现的“曼哈顿计划”“阿波罗计划”也同样是通过一种“会战”的形式,实现了预定的目标。目前,我国科技创新发展还存在一些短板,甚至是卡脖子的项目,如芯片核心技术问题等,有必要采取集成要素资源、列入国家重大项目,实施集中攻关来解决有关问题。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