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3月17日 星期六
人才竞争,既要鼓励也要规范

何光喜

    中西部地区的人才“孔雀东南飞”是个老问题,每年两会期间都有代表对东部到中西部地区挖人才“墙脚”的“恶行”大吐苦水。近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石碧在政协科技界别联组会上发言时指出,东中西部人才分布极不均衡,已经成为影响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战略实施的瓶颈之一。笔者认为,对“孔雀东南飞”这个问题要一分为二看待。

    一方面,应当看到充分的人才竞争和流动,是市场经济领域实现人才价值最大化、人才资源配置最优化的有效途径。对落后地区来说,如果当地没有相应产业承接,硬把高端人才留下来就是资源的闲置浪费。相反,通过竞争流动,在落后地区原无用武之地的人才与发达地区的合适产业结合,一则充分实现了人才自身的价值,二则在全国层面上也是资源的优化配置。反过来,这种竞争流动对落后地区也有好处:在发达地区得到学习锻炼的人才在条件成熟时回来,还能带动落后地区的经济升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就是在这种人才流失的“危机”中发展起来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企业愿意出多高的价格挖人才“墙脚”都不过分,政府无需过多干预。

    另一方面,上述逻辑一旦进入公共机构和非经济领域,却并不一定完全成立。以当前各界诟病最多的高校之间“挖墙脚”问题为例,各个高校并非纯粹的市场主体,挖人的钱来自公共财政,挖人目的也非市场导向,而是行政导向为主(例如为竞争“双一流”头衔),花公家的钱把人从一个地方做科研挖到另一个地方做科研,是否实现了人才资源的最优配置十分可疑。再考虑到高校、科研院所等公共机构人才,除支撑地方产业经济发展外,还兼具为当地培养人才、从事社会公益研究等方面的“公共物品”价值,就更不宜以单纯的市场逻辑来看待了。

    基于上述逻辑,笔者认为对落后地区人才流失问题要分类对待。一方面,对市场经济领域人才在不同地区和机构间的竞争和流动,要大力鼓励和支持。另一方面,对公共机构和公益领域人才的“恶性竞争”问题要谨慎对待、加强规范。落后地区要明白自己真正需要怎样的人才,与发达地区避免全面竞争,争取错位发展、合作共赢,把有限资源集中使用在急需紧缺人才上面;中央政府则应从“全国一盘棋”的角度规范公共机构人才竞争,谨防发达地区凭借“财大气粗”挖掉落后地区的发展根基。

    (作者系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