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刘志刚老师负责的控制技术团队,在常熟开关制造有限公司被国家工信部、财政部立项的“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用户端电器智能制造系统的研制与应用”项目招标中,一举囊获其中“智能仓储移动物流系统”和“ABC零部件智能立体仓库”两个子项目,合同总额高达461万元。目前,智能仓储移动物流系统已上线试运行。
一所地方高职院校的教师团队,为何能有如此强劲的技术服务能力?“关键是我们近几年认准制造业转型升级需要,依托人才集成优势加快发力科技创新,提升了服务智能制造发展的能力。”无锡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龚方红一语中的。
组建团队,孵化“智”造人才
记者了解到,刘志刚老师来自“华为”。像刘志刚这样有着企业背景的教师,在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共有170多名,其中高级工程师就达18人。
过去,由于过于偏重教学、教研,学校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相对薄弱,大多只是教师自发找项目、搞科研,个人“单打独斗”只能做些几千元、数万元的小项目,10年累计只有130多项,科研成果也仅获得1项无锡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2014年以来,为强化科研工作、提升服务能力,学校出台了《科研与教研工作量计分办法》《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计划实施办法》等激励措施,目的在于引导教师“抱团创新”,拉长学校科研“短腿”,使教科研同频共振、齐头并进。
新机制迸发了不同专业教师联手开展科技创新、服务社会的热情和能量。目前,仅校级科技创新团队就有“智能制造技术”等10个,其中“基于区块链和智能信息处理的物联网技术应用”等2个还获评江苏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
随着“两化融合”和智能制造的推进,学校从2012年开始建设总投资6500多万元、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的“智能制造工程中心”,建有标准验证实验室,为教师开展标准制定工作创造了条件。
学校智能制造工程中心副主任徐安林说,“这个用工业物联网技术将自动化制造加工设备与设计数字化、装备智能化、生产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商务电子化‘五化融合’的中心,能够让企业直观了解什么是‘两化融合’和‘智能工厂’,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如今,中心承载教学、科研、生产和培训四大功能。不仅创新班的教师带着学生来这里讲案例、做实验,科技创新团队的教师带着项目在这里搞科研、做培训,而且员工加工的零件都是新品,主要是从中积累数据、完善方法,给企业提供最佳方案,成为无锡市工业AGV技术应用及推广公共服务平台、江苏省中小企业工业机器人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全国机械行业职业院校先进制造技术促进与服务基地。
紧贴行业,助推智能制造
“高职院校不能不搞科研,因为产业转型升级需要高新技术支持;学校课堂教材需要引入最新案例;校企合作共赢需要实力支撑。但高职院校的科研不是基础理论研究,也不是前沿科学研究,而是紧贴行业企业的应用技术研究。”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朱爱胜说。
近几年,无锡职院在智慧工业领域声誉鹊起,吸引了无锡信捷电气、无锡米洛智能工业、江苏和亿自动化、施耐德工业控制、ABB工程、鼎捷软件、苏州博众精工等国内外20多家著名公司牵手合作,形成了智能制造产业服务联盟。
目前,已和10多家企业结成战略伙伴,双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不仅共同培养人才、共同开发产品、系统和解决方案,而且联合承担工程项目,已为30多家企业自动化、智能化改造提供技术支持,在产教深度融合中提高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说起新变化,新成果,科技产业处处长崔平如数家珍,截至今年6月底,全校已拥有有效专利835件,跃居全国高校199位;获得国际专利9项,处于全国高职院校领先地位。近两年来,每年签署科技服务项目100项左右,技术服务到账经费近1500万元,学校荣膺“2016年度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服务贡献50强”。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深化产教融合。当前,我们正在筹划与一汽锡柴、威孚集团共建‘无锡智能制造公共实训基地’,更好服务智能制造企业工匠技能培育发展。同时计划明年建设2万平方米的‘产教融合大楼’,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著名大企业合作,更好服务先进制造业发展。”朱爱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