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09日 星期四
大赛为媒精准匹配 看创新成果如何各有所归
本报记者 何 亮
参赛企业进行现场技术对接

    陕西天际线机械工程有限公司的李祥剑,去年还是站在台上做展示的技术提供方,今年便坐到台下提要求,成为技术需求方。吸引他回头参与的原因很简单:“创新挑战赛的平台建设给了我精准对接的机会。”

    坐在台下,李祥剑听到政府部门领导讲话中“科研悬赏”“研发众包”两个词时频频点头,“我想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悬赏对研发有动力,众包式效果更实际。”

    “从市场需求出发,能有一个‘靠谱’的平台保障我们供需双方信息对称,节省了‘磨合’时间、加深了‘互信’程度、增快了‘合作’速度,就是给我们企业者实实在在的服务。”李祥剑说。

    揭榜比拼集纳优质方案

    如何实现精准对接?前期的工作需要审核把关,用“揭榜比拼”招选对口优质方案。

    第二届中国创新挑战赛(西安)工作组负责人杨振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今年的大赛从初办时便从产业园区开始挖掘技术需求,面向社会公开征集企业在核心技术及产品研发、工艺设备改进、技术配套等过程中所面临的行业共性技术难题,202项技术难点涉及机械、电子、化工、互联网+等8个西安本地传统优势产业。再经过筛选分类、形式审查、科技查新、专家审核甄别等一系列程序,遴选出50项技术创新需求,于9月在中国挑战赛官网面向全国公开发布。

    在两个月的时间里,以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等一批本地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研发机构作为主要科技力量的代表,组织专业团队参与了解决方案的提供;来自北京、上海、天津等外地科研团队以及美国等境外机构也积极参与解决方案的提供,并通过大数据系统择优征集解决方案共98项。

    “跟进完大赛的全程你会发现,需求方的技术诉求很明确,供应方要按需‘上菜’。裁判根据分项指标的内容给予评价,做到精准对位。”大赛专家评审组组长王泉教授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感慨,有了第一届大赛的创办经验,今年的大赛更突出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尽可能充分的开放社会科技资源的供给,为企业创新提供精准的匹配对接服务。

    挑战+对接落地科技成果

    在挑战赛现场,评审组组长王泉面对的是经过充分对接、引发激烈竞争致使需求企业难以选择最佳解决方案的技术团队。而秦始皇帝陵博物馆信息部主任王勇便是紧盯这些团队的一员,他希望找到一家能使兵马俑观赏更好玩、形式更好看的信息服务解决方案。

    这样的方案要经过挑战赛现场路演,每项技术创新需求对应3家解决方团队进行现场比拼,再由技术创新需求企业、技术专家等组成专家评委,评选出1项优胜方案和2项优秀方案。

    与大赛同时进行的另一个项目是现场需求对接会。在会场上共有47项技术创新需求,与89家解决方进行现场对接。现场赛只是挑战赛的重要环节,其他152项技术创新需求在赛事组织过程中已经进行沟通、对接和解决。记者了解到,经过全天的进程,需求对接会实现了47项技术需求与89个技术方案的对接,现场签订合作协议23项、合同金额预计6000万元。

    大赛负责人杨振表示,采取既有现场“挑战比拼”,又有面对面洽谈以及线下对接服务三种形式,后期为技术创新需求企业和解决方提供包括技术交易、知识产权、科技政策咨询和投融资等一体化、多样化的跟进和持续服务,成为本次挑战赛的亮点。

    以赛促建培养双创生态

    比创新挑战赛早一日,同样是在西安,2017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启幕。在这个大会上,要讨论科技创新体系中高层次阶段——研究那些比高科技还要高精尖的科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有极高技术门槛和专业壁垒又难以被山寨复制和仿冒的科技。

    相对于硬科技的“高冷”,挑战赛凸显科技的“亲民”。“我们办赛的目的就是激发全社会众创热情、解决本地企业技术创新难题、推进创新与市场对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科技部火炬中心副主任李有平在致辞中便直接点明。

    “广大本地企业对于大赛表现出极大的关心,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及研发能力较强的企业和团队也显示异常的积极。这说明,广大企业在创新活动中面临着众多的技术创新需求,迫切希望得到技术帮助和科技服务。”陕西省科技厅副厅长赵怀斌表示,“中国创新挑战赛”将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指引下,继续秉承“聚集创新、政府主办、需求导向、精准匹配、目标挑战”的方式,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新的动力。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