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09日 星期四
借力“助推器”和“蓄水池”
天津大学青年学者成科创主角

第二看台

本报记者 孙玉松

    这两天,陈焱教授忙而快乐着。第二届国际折纸工程学研讨会在天津大学召开,秉承了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召开的第一届研讨会的模式,该领域目前国际知名专家学者全都到了。作为大会主席,陈焱操持负责会务,还要作大会主报告,忙碌之余,她还不忘叮嘱学生们抓紧听会,开拓眼界……年轻的陈焱在国际折纸工程学领域颇有建树,她曾带领团队开创性地提出了全新的厚板折纸理论模型,作为第一作者在《科学》杂志上发表题为《厚板折纸》的论文,她是国家“青年千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说起成绩,这位从牛津回国的工程学科博士非常谦逊,她说:“都是学校为我们青年学者搭建好了舞台,用制度做后盾,我们才能心无旁骛地投入科研创新工作!”

    制度助力青年学者成长

    和陈焱一样,让天大青年学者们心安的制度,是天津大学出台的“北洋青年学者计划”和“北洋学者·青年骨干教师计划”两个纲领性文件。这两个文件,每年分别选拔不超过25名和100名青年学者,进行经费等科研创新支持,旨在激励天大的青年学者在科研和教学上大胆创新,培养更多学科领军人才,提升学校的基础研究质量和学术水平。记者了解到,这两个文件,都对年龄有明确的要求,其中青年学者计划参评要求年龄40周岁以下,青年骨干教师申请年龄则要求在35岁以下,采取自由申报、自主选定、选拔推荐的方式,由专家团评审,公开公示的透明操作,符合条件的教师科研人员申报成功,在政策周期内,可分别获得最高100万元和最高15万元的科研经费支持,除此之外,每人每年还能获得3.5万或2万元的个人津贴补助,学校还在科研用房、招生等方面提供绿色优先服务等……“我们学校提出过要建设一支100人左右活跃在国家重大需求和世界科学前沿的科技领军人物,300名左右青年骨干队伍的计划;这两个制度的出台,让我们的目标实现大大提速了。”11月7日下午,天大科研院的朱广明老师告诉记者。数据也显示,天津大学自从施行这一计划以来,到2016年度,已有111人获得青年学者支持,371人获得骨干教师计划支持,其中先后培育出了7名全国杰青和30名全国优青。

    好制度结出累累硕果

    被天大人形象地称作人才培养“助推器”和“蓄水池”的“北洋青年学者计划”和“北洋学者·青年骨干教师计划”,如今给天大这所百年名校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显效。记者了解到,在这两个制度的带动鼓励下,天津大学的80后青年学者开始“当家作主”,成为学校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中流砥柱。

    去年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金龙,从事的领域是光催化,利用太阳光照射半导体催化剂,把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氢气在燃烧后又变成水,这样既解决了能源问题,又不会对环境造成任何污染,他的研究成果受到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首届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明东,带领团队在复合肢体想象动作信息解析与处理、异步脑—机接口训练与识别等关键技术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随“天宫二号”一同飞天,等待“神舟十一号”和航天员升空后,开启了人类历史上首次太空脑—机交互实验;38岁的王延辉教授参与研制的水下滑翔机器人“海燕”创造了中国水下滑翔机,一举打破国外对我国的技术封锁;36岁的齐俊桐教授,长期从事机器人及无人自主控制方向研究,他参与创办的一飞智控科技有限公司如今已成为国内领先的智能无人飞行器公司……说起身边的青年同事,天津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贾启君非常兴奋,他说:“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曾说过,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科技强国,离不开青年。未来我们学校一定要营造建设维护好青年学者创新立业的舞台,让他们能更好地绽放!”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