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9月12日 星期二
不忘初心,永攀行业最高峰 披荆斩棘,科技创新续辉煌
——记中航捷锐(北京)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创新发展之路

    ■聚 焦

    杨 武 杨东锟 徐 香

    中航捷锐(北京)光电技术有限公司继实现国内第一代高精度光纤陀螺工程化研制和大批量应用后,从2013年—2017年,又率先在国内全面完成了第二代光纤陀螺研发和工程化,公司的“光纤陀螺产业化项目”也因此荣获“2016年首届中国军民两用技术创新应用大赛铜奖”;通过了2017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初审;并于2017年引得中国航空科技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航科工)青睐,注资6000万元。

    忆往日,齐心协力攻难关

    中航捷锐自2010年成立以来,汇集航空618所和北航光电所两大平台光纤陀螺专业优势,立足于光纤陀螺多平台技术能力的研发和工程化批量应用。公司的成立与发展,在北航预先研究和618所工程研制的基础上,突破国外的技术封锁,成功实现我国高精度光纤陀螺工程化和批量应用,公司也因此成为了行业内“产学研”模式的成功典范。

    从2013年伊始,高精度光纤陀螺的技术发展出现拐点,遭遇瓶颈问题,特别是产品在全温应用条件下性能稳定性问题集中显现。面对这一难题,中航捷锐在总经理王媛娣和总工程师张春熹教授的带领下先后攻克众多难关,并积极开展新原理、新方法和前沿技术的研究,经过百次的试验和反复论证,终于攻克难关,突破产品技术瓶颈,使得光纤陀螺技术达到新的层次和高度,也进一步推进了光纤陀螺的整体性能提高及惯性测量与导航技术的多领域应用。同时,技术瓶颈的突破,为第二代光纤陀螺的更新换代打下了基础,使得国内的光纤陀螺的工程应用精度提高一个数量级,向更高精度发展。

    看今朝,一如既往求创新

    公司在取得第二代高精度光纤陀螺技术突破后,就积极推进其产品的工程化研制和产业化。在处于国外技术封锁的艰难条件下,中航捷锐依托北航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航空618所纯熟的陀螺研制生产技术,经过反复验证试验,到2015年陆续突破高精度光纤陀螺敏感光纤低应力装配工艺、高对称多极光纤环绕制等技术,实现了以F120HB、F98HB为代表的第二代导航级高精度光纤陀螺工程化应用、以XB3120为代表的三轴一体导航级高精度光纤陀螺工程化应用。引领着行业内光纤陀螺产业的发展,公司也从年产1000轴的能力提升到年产3000轴的产品交付能力。

    目前,公司已全面实现第二代光纤陀螺的研制和产品工程化,实现了高中低精度、单双三四轴光纤陀螺全谱系覆盖,产品已广泛配套到军民领域的各个行业,真正实现了我国光纤陀螺从无到有、性能提高及惯性测量与导航技术的推广应用。新产品的研制和应用证实了中航捷锐在行业发展中取得的丰硕成果,彰显了公司在技术领域中一如既往的创新追求。

    展未来,战略升级大发展

    现在,中航捷锐发展初具规模,公司总部设在北京,在北京密云、陕西西安设有研发生产基地。随着公司的技术积累和中航科工资本的注入,公司已进入战略升级发展阶段,技术领域的创新升级,产业链的拓展,将推动着公司未来三年跨越式发展。

    在技术创新升级方面,公司把握光纤陀螺的技术发展方向,实现光纤陀螺“高精度、小型化、全谱系”目标,持续提高研发能力和工艺水平。公司将加速科技创新,加大科研投入,公司将推进0.0001°/h 光纤陀螺的研制和工程化。同时,公司已着手光子晶体光纤陀螺的研制,探索在新材料新机理领域陀螺技术,未来三年还将实现光子晶体光纤陀螺研制和工程化,永攀行业最高峰,再次引领国内光纤陀螺技术的发展。

    在产业链拓展方面,经过几年的发展,公司已经在整体惯性技术方面有所积累,除了光纤陀螺的技术与发展,公司也推动着光纤惯性组合及系统的技术研发。未来三年,公司将逐步实现光学器件—全系列光纤陀螺—光纤惯组和系统产业链的行业发展。到2020年底,公司将达到年产5000轴光纤陀螺和300套光纤惯性系统的生产交付能力,实现主营收入2亿元,将公司做大做强,争取公司上市的发展战略目标。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