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精神活性物质制作的毒品外观看上去像可爱的小药片 |
新精神活性物质,又称“策划药”或“实验室毒品”,是不法分子为逃避打击而对管制毒品进行化学结构修饰得到的毒品类似物。由于毒理作用比传统毒品更强、难于管控、善于伪装,使得它已成为继海洛因、冰毒之后的第三代毒品,在欧美、俄罗斯、日本等国家滥用流行趋势明显。
打破砂锅
本报记者 李 颖
近日,国家禁毒办宣布,从今年7月1日起,将U-47700等4种物质列入非药用类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制品种增补目录。U-47700、MT-45、PMMA,这些对于普通人来说透着神秘的代号,对于制毒贩毒的“绝命毒师”们而言,却并不陌生。这些代号指的是一类新型毒品,更加准确的名字叫做“新精神活性物质”。
借助网络、物流等途经,新精神活性物质在全球迅速蔓延,已侵入公众正常生活,不少人认为它较上两代毒品毒性小,吸食不会成瘾,想戒就能戒。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带您打破砂锅,看清这种毒品的真面目。
新型:撼动“前辈”地位的新一代毒品
新精神活性物质在2013年《世界毒品报告》中首次被提出。
联合国对它定义是,没有被联合国国际公约(包括《1961年麻醉品单一公约》和《1971年精神药物公约》)管制,但存在滥用,并会对公众健康造成危害的单一物质或混合物质。
“在合成毒品依然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同时,新精神活性物质又成为国际禁毒界必须面对的新难题。”北京大学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中国毒品滥用防治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时杰教授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新精神活性物质是一大类没有被国际公约所管制但对公众健康造成危害的具有精神活性作用的物质,包含合成大麻素、兴奋剂(苯乙胺、卡西酮、哌嗪等)、致幻剂或分离性致幻剂(氯胺酮及苯环利定)、镇静剂、色胺、氨基茚及芬太尼类合成阿片等。
据悉,新精神活性物质自2009年兴起以来,在全球迅速泛滥,且愈演愈烈,危害严重。据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预测,新精神活性物质将成为全球流行的第三代毒品,并将强力冲击以海洛因为代表的第一代毒品和以冰毒为代表的第二代毒品。
危害:主攻精神,毒性丝毫不逊上两代
既然是能对海洛因和冰毒造成冲击的第三代毒品,想必新精神活性物质一定有其过人之处。如果真的像有些人说的是吸食不会成瘾,想戒就能戒的“菜鸟”还如何能成为毒品界的“后起之秀”呢?
事实上,新精神活性物质拥有与管制毒品相似或更强的兴奋、致幻、麻醉等效果。近年来欧美国家已报告发生过上百起因吸食新精神活性物质致死的案例。国家禁毒办副主任、公安部禁毒局副巡视员邓明指出:“许多新精神活性物质的毒理作用比海洛因、吗啡等传统毒品更加强烈,此次我国列管的U-47700的药效约是吗啡的7.5倍。今年3月份我国列管的卡芬太尼的药效为吗啡的1万倍,成人的致死量约为2毫克。”
2012年,在美国迈阿密一个黑人男子对一位66岁的老人发动袭击,并对其脸部进行啃食,几乎吃掉了老人一半的脸。这听上去像“行尸走肉”剧情一样恐怖的事情,就是因为该男子服用新精神活性物质混合加工成的毒品,造成急性中毒失去理智引发的。
新精神活性物质顾名思义,滥用时会使人中枢神经兴奋,而戒断后会造成中枢神经抑制。它不像传统毒品主要危害人的免疫系统,损害脏器等,而是直接破坏大脑功能,导致神经中毒反应和精神分裂症状,过量服用会诱发急性精神障碍或急性心脑疾病,并且这种危害是很难恢复的。
另外,由于新精神活性物质以中枢兴奋和致幻作用为主,因此,滥用后急性中毒情况下主要表现为发生不可控制的兴奋、易激惹、冲动、性乱行为,并由此导致性病、艾滋病、肝炎等传染性疾病的感染传播,造成严重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
因此,时杰强调指出,新精神活性物质对人体的损害丝毫不比传统毒品小,某些方面甚至比传统毒品还要严重。
难禁:毒贩可设计化学结构逃避制裁
除了主要危害精神外,新精神活性物质是制毒者为逃避打击,对管制毒品进行化学结构修饰后得到的毒品类似物,“繁殖”能力极强。
境内外的“绝命毒师”们一旦发现某品种被列入管制,就会在短时间内研制出新的非列管新精神活性物质。另一些人还会改变过去照单生产的固有模式,开始自主研发非列管品种并向外推销。现在,全球已发现的品种从2012年的7类251种增加到2017年的9类789种,报告发现的国家和地区由2012年的70个增加到2016年的107个。
造成新精神活性物质“家族”日益庞大的另一个原因是管理上的漏洞。
“新精神活性物质属于合成毒品,在化学世界就像链条终端,其前端转换环节空间充裕。”时杰说,许多用于制造新精神活性物质的原料,虽然不具备任何医用价值,但在化工领域应用广泛,因此不存在被完全禁止流通的可能;其次,大多数国家不会笼统地将某一类化学物质全都列入监管,通常是将这一类下某些具体的物质列入监管,这就给“创造”新精神活性物质带来了合法空间。因此,“绝命毒师”们可以根据法律监管的情况甚至是买家的需要,自由设计出特定的成分,不但利润丰厚还没有法律风险。
伪装:以香料、花瓣、烟草等形态出现
目前,新精神活性物质滥用主要集中在欧洲、北美、俄罗斯、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中国也并非净土一块,“国内滥用新精神活性物质的案例也开始增多。”邓明表示,2016年共发现22份可直接吸食的新精神活性物质制品,主要由云南、湖北、辽宁等地公安机关在娱乐场所缴获。从外观看,这些制品以香料、花瓣、烟草及电子烟油等形态出现,与海洛因、冰毒等常见毒品相比伪装性更强。
“由于具有更强的伪装性,使得许多青少年出于好奇或是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开始接触这种毒品,毒贩们也常采用各种招数诱惑他们吸毒。”时杰说。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登记在册的105万吸毒人员中,35岁以下的青少年占72.2%,而最小的吸毒者甚至还不到10岁,青少年已成为中国吸毒的主要高危人群。“从近期查获的案件情况看,吸食新型毒品群体的低龄化趋势在加快。”中国公安部禁毒局一名高级官员的说法也印证了这一数据。
对此,时杰强调,培养青少年的优秀品质,引导他们追求有意义的人生目标、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防止毒品侵害他们的根本途径。家长要了解毒品的危害和禁毒知识,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做子女拒绝毒品的第一位老师。
同时,时杰也提醒青少年,应提高自身的防卫能力,如不轻易和陌生人搭讪,不接受陌生人的礼物,不吃陌生人的食物、饮料等。出入娱乐场所时更要多留心,尽量少喝里面的饮料;也不要随便离开座位,离开时最好有熟悉和信得过的人看护饮料和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