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3月12日 星期日
郑惠强委员:科技创业大赛要做精,别凑数
本报记者 张 晔

    2015年由各级政府组织面向全国范围的创业类竞赛活动达49场之多,而2016年前11个月则已突破58场,意味着平均每周就有超过1场全国性的创业大赛鸣锣开赛。

    看到眼下如火如荼的创业大赛,全国政协委员、同济大学教授郑惠强表示有话要说。

    “各类大赛‘一窝蜂式’地上马,不仅让人应接不暇,而且可能对双创产生副作用。”他总结说,一是创业类大赛数量过多,留给创业者思考的时间不足;二是“同质化”的大赛面临专业聚焦度不足和“创客”黏度不高的尴尬;三是一些比赛过分强调形式和表演,忽略了对内容和技术的关注。

    他认为,创新和创业都需要一定时间的孕育过程,无法一蹴而就。因此,应该多留点时间让创新创业者脚踏实地耐心思考,而不能将创业大赛变成“秀场”。

    “政府部门要适当控制比赛数量,使创业者耐心培育创新创业项目,同时提高双创大赛专业性。”郑惠强建议。

    他希望政府有关部门在策划办赛时避免粗放式的管理,提高比赛管理的精细化和专业化程度。提倡在高校内或专业相近的高校之间摆擂台,吸引“极客”“技术宅”们自发开展技艺切磋。针对技术交流活动,给予一定的政策鼓励和资金资助。例如,可以利用现有的校园场地、众创空间和孵化器等,为学生或者创业者提供免费的交流场所。对于创客活动,应当多支持、少主导。把舞台交还给技术爱好者,尽量让他们多发挥作用。不能为了追求声势和热闹,而忽略比赛的专业性。

    此外,郑惠强还认为不必专门邀请“高大上”的评审嘉宾,刻意营造出创业导师和学员间的等级关系,更不能用政府专项资金评审方式的“旧瓶”去装创业创新项目的“新酒”。

    (科技日报北京3月11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