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9月24日 星期六
文物修缮不当应该怪谁
文·杨 雪

    ■玉渊杂谭

    一副苦守古刹修壁画的“出世”姿态,令一个容貌姣好的女孩蹿红网络,江湖人称“考古界的颜值担当”。然而,剧情反转快得就像龙卷风,网红不过数日,女孩就遭到质疑——其文物修复方法是否科学,水平是否达标,资质是否具备?一时间,修文物变毁文物,女孩删掉旧照片,不再回应。

    从微博的“画风”中不难看出,炒作女孩的嫌疑应该是存在的,但网友来势汹汹的指谪有些刻薄。就算女孩堂而皇之地公开发布了这些不得要领的文物修缮工作纪实,也不过说明一个涉世未深的年轻人业务水平有限,认识事物的维度不够,这是个体问题。但真正有价值的问题,其实不是女孩子本身,是广胜寺为什么要请这样一个业务水平有争议的人来担当大任,而这样显然不得法和粗糙的文物修复怎么会顺利通过了招标、监理?这也许才是网友们真正焦虑的问题根源。广胜寺必然不是因为看上了她的颜值,——更深层的因素,恐怕还是和资金有关。

    和人一样,文物也有显贵平民之分。比起故宫、兵马俑这样的文物贵族,作为文物大国,我国还有很多历史和文化意义重大,但名气不大的文物古迹,广胜寺大概就是属于这一类。虽然它是存世不多的元代建筑之一,但如果没有这样一条新闻,很难让人记住它的名字。文物保护是需要砸钱的上层建筑,但文保资源的不平衡,让这些边缘文保小单位只能低水平保护了。

    在我个人有限的游历经历中,就能强烈感受到文物维护修缮状况的两极分化。正所谓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那些成为著名旅游景点的“名胜”,人气收入基本能形成良性循环,暂不论“修旧如旧”的水平如何,终归是修得完整牢固,不至有“生命危险”。而诸多不够知名的“古迹”人气不旺,境遇就十分寒酸,有些甚至危在旦夕。

    五一假期参观了清西陵。作为雍正的陵寝,泰陵的凋敝出乎意料。神道和地砖都已坑坑洼洼,游客的宠物狗在殿宇前追逐打闹,好不快活。虽然如此亲密接触原汁原味的文物更容易摩挲历史,但这种开放程度令人惊喜之余又感不安。不久前误入北京昌平和平寺,看介绍才得知是唐代古刹,且古有“先有和平寺后有潭柘寺”之说。推开半掩的院门,寺内现状几乎可以用个“惨”字来形容——规模仅存十分之一,破败和简单的维修融为一体:古老的青石扶手上粗陋地糊着水泥,历经千年的天王殿已成危房被紧锁……

    收笔时,看到新闻称“该女孩是实习生,已离开寺庙”的新闻,似乎这种新闻,我们也习惯了。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