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9月17日 星期六
谁在遥控“天宫”?

    许 诺 韦琳可 本报记者 李 艳

    9月15日22时04分,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发射;16日,天宫二号成功实施两次轨道控制,中国向空间站时代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在天宫二号翱翔太空的背后,是谁在“遥控”着它?被誉为“神经中枢”的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里忙碌的身影能给您答案。

    总调度戴堃:一个人要像一个队伍

    “各号注意,我是北京!”“器箭分离!”“太阳帆板展开!”……熟悉的调度口令响彻飞控大厅,潮水般的数据源源不断涌向飞控中心。成千上万条的口令都是由总调度戴堃下达实施。

    这是戴堃第2次担任总调度,也是他第8次参与大型任务,属于年轻的“资深调度”。此次任务,戴堃和他的搭档贺勇面临着很多新的挑战与考验。从天宫发射到飞船返回的2个月时间内,从人员调整到资源配置,飞控各种新情况新问题,都需要他全面掌握。任务备战期间,与每一个站点进行信息交互测试和状态确认是戴堃在几百次联调联试中进行的工作之一。除此之外,他还要研究各种任务方案、预案,向科技专家请教学习,完成了大量的实际操作。在万人一杆枪的航天事业里,戴堃始终坚持着案无积卷、事不过夜的工作作风。除了在调度岗位要做行家里手外,他还要求自己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冷静稳定的心态,遇到问题能够做到反应迅速,临危不乱。

    戴堃说,坐在中心飞控大厅里看天宫巡天,送嫦娥奔月是他最弥足珍贵的经历。

    轨道总体主任设计师张宇:掌控轨道精度的前世今生

    当调度传来“器箭分离”的口令后,位于飞控大厅一隅的轨道机房内,天宫二号轨道总体主任设计师张宇和他的团队正在紧张地计算着初始轨道根数。从陆海天基测控网传来成千上万的数据汇集到他们这里,5分钟内,他们就要发布最优轨道参数,确定航天器的精确位置。

    作为飞控接力的重要一环,初始轨道根数是判断火箭是否成功把航天器送入轨道的唯一根据。融合一切可以利用的测量资源,提交出轨道精度最高的计算结果,不仅是飞控能力的体现,也是对轨道计算岗位的具体要求。轨道机房内,利用捕获到的各测站数据,通过参数计算、判断、选优等方式,张宇认真核对着团队每个人的计算结果,当择优筛选出轨道根数并迅速投射到飞控大厅内的屏幕上时,这一刻,他们掌控了轨道足迹的“前世今生”。

    这次任务,轨道计算将面临着严峻复杂的考验。组合体连续偏航模式对轨道计算的精度带来了较大的影响,远距离导引精度圈数的减少,留给他们测轨计算的时间和注入实施导引的位置都增加了新的挑战。为了确保航天器在任何情况下适应飞船的零窗口,张宇和他的轨道计算团队进行了更为精细的准备,在高负荷运转的工作状态下。张宇说,干了11年的轨道计算,他早已将轨道融入了自己密不可分的生活。

    上行控制主任设计师费江涛:用电波沟通天地

    负责遥控岗位的5位工程师守候在电脑前,上万条指令,将由他们根据计划好的时间节点,及时、准确地发送至飞行器。

    这是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团队,首次参与载人航天任务的新同志达到了团队半数以上。机台上,年轻的助理工程师刘辛专注地盯着屏幕,她身旁的天宫二号上行控制主任设计师费江涛时不时地提醒身边的同事注意集中精力。

    与下行数据的分析、测算等不同,遥控岗位可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发出上行指令若出现一点失误,可能会导致整个发射计划的全盘失败。

    每次任务都对遥控岗位的应急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每次执行任务,不仅需要完成发送预定好的指令,如地面临时增加指令,在调度人员通报后,他要带领团队高效地完成手动数据输入;飞行器在飞行中如果出现异常情况,遥控岗位必须做出紧急处理,通过注入数据调整飞行器的状态,进而保护飞行器的安全。

    费江涛说,为了确保任务成功,在此之前,他们必须投入百倍精力,扮演好天地间的“传令员”。

    (科技日报北京9月16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