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弗洛伦丝·巴斯科姆:帮助我们理解山脉如何形成 |
![]() |
马乔里·斯通曼·道格拉斯(中):保护大沼泽地生态系统 |
![]() |
塞西莉亚·佩恩-加波施金:发现太阳由氢和氦气组成 |
![]() |
丽塔·莱维·蒙塔尔奇尼:发现神经生长因子 |
![]() |
吴健雄:通过实验验证“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不守恒” |
![]() |
凯瑟琳·约翰逊:计算出了“阿波罗11号”的飞月路线 |
![]() |
罗莎琳·萨斯曼·耶洛:研究出了测试糖尿病、生育缺陷等技术 |
![]() |
埃丝特·莱德伯格:发现细菌能随机变异 |
![]() |
安妮·伊斯利:编写了半人马座火箭系统的代码 |
![]() |
帕特丽夏·巴斯:发明了一种清除白内障的设备 |
![]() |
梅-布里特·莫索尔(左):发现了组成人脑定位系统的细胞 |
![]() |
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帮助确定艾滋病的形成原因 |
本报记者 刘 霞 综合外电
大多数人都听说过法国著名科学家玛丽·居里、英国物理化学家与晶体学家罗莎琳德·埃尔西·富兰克林、英国动物学家珍妮·古道尔以及美国历史上首位进入太空的女宇航员萨莉·赖德。
但还有很多女科学家,她们的研究也曾改变了科学面貌,却没有如此声名煊赫。最近,美国商业内幕网站介绍了其中的12名女性。
弗洛伦丝·巴斯科姆:
帮助理解山脉如何形成
弗洛伦丝·巴斯科姆(1862年—1945年),美国地质学家。
年少时代,在与父亲及其地质学家朋友的一次旅行中,巴斯科姆发现了自己对地质学的爱。
她是为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工作的第一位女性地质学家,也是北美洲阿巴拉契亚山脉和大西洋沿岸平原之间的山麓高原研究专家。她对这些地方的结晶岩和地形进行了认真研究,这些研究在21世纪仍然影响深远。她也是《美国地质学家》杂志的副主编,同时还在布林茅尔学院教授几门重要的地质学课程。
1906年,她在一篇杂志编纂的《美国科学家名人录》中被投票选为百大地质学家之一,并被授予4颗星。
马乔里·斯通曼·道格拉斯:
保护大沼泽地生态系统
马乔里·斯通曼·道格拉斯(1890年—1998年),美国作家、记者、环保主义者。
道格拉斯年轻时搬到迈阿密为《迈阿密先驱者报》写文章,她父亲在该报纸工作。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她为红十字会工作。战后回到先驱者报,随后成为一名自由作家。
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初,大沼泽地带(美国佛罗里达州南部的亚热带克拉莎草沼泽地区)曾遭到疯狂开发,不但周边的土地被开垦成农田,连沼泽深处也修建了运河来排干里面的水,以达到利用的目的。
上世纪40年代,她开始研究大沼泽地。尽管大沼泽地“虫子太多、太潮湿、非常不宜居”,但她也看到了这里的重要价值。此后,她花费5年时间完成并出版了一本名为《大沼泽地国家公园:绿草之河》的著作。这本书卖出了50多万册,引起了公众对这一地区生态系统面临威胁的关注。在之后的岁月中,道格拉斯持续为生态保护不懈努力,直到1998年108岁去世为止。她的付出为她赢得了“大沼泽之母”的盛名。
塞西莉亚·佩恩-加波施金:
发现太阳由氢和氦组成
塞西莉亚·佩恩-加波施金(1900年—1979年),美籍英国女性天文学家,1925年首次提出太阳主要由氢和氦组成,虽然这和当时的传统看法相左。
加波施金于1919年获得奖学金进入剑桥大学纽纳姆学院学习物理、化学和植物学,后因听了亚瑟·爱丁顿的演讲,讲述他在非洲拍摄日全食照片,其中太阳旁两颗星的位置能帮助确定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这激起了她对天文的兴趣,并因此改变了研究领域,成为爱丁顿的学生。她在剑桥大学完成了学业,但当时女性无法获得学位。
在同哈佛大学天文台台长哈罗·沙普利见面后,加波施金于1923年前往美国攻读天文研究学位,沙普利也成为她博士论文的指导教授。天文学家奥托·斯特鲁维称,她的论文是“所有天文博士论文中最卓越的”。
1956年,她成为哈佛大学文理学院首位女性正教授,之后成为天文系主任,也是哈佛大学首位女性系主任。取得博士学位后,加波施金研究高光度恒星以了解银河系的结构,之后和丈夫一起对亮度高于视星等10等的恒星进行巡天观察。接着她和助手一起对125万颗变星进行研究,拍摄了100多万张变星的图像;不久这项工作延伸到了麦哲伦云,又增加了200万颗恒星。这些资料都有助于了解恒星演化。
丽塔·莱维·蒙塔尔奇尼:
发现神经生长因子
丽塔·莱维·蒙塔尔奇尼(1909—2012),意大利著名神经生物学家。1986年,蒙塔尔奇尼和美国科学家斯坦利·科恩因发现“神经生长因子”和“表皮生长因子”共享诺贝尔医学奖,她是史上最长寿的诺贝尔奖得主。
蒙塔尔奇尼出生在意大利,在父亲的引导下开始研究医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犹太人受迫害期间,她不得不离开大学举家逃往郊区。但她一直未曾放弃科学研究,她自己在郊区搭建了一个简陋的实验室,利用鸡胚研究神经纤维的生长。
1946年,蒙塔尔奇尼受邀到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做研究。20世纪50年代初,她发现动物在受伤以后用舌头舔伤口,伤口很快便会愈合。她从分析动物的这一行为入手,于1951年从小白鼠唾液中发现能促进动物皮肤表皮细胞生长发育的物质,以及能促进神经细胞生长发育的物质—神经生长基因(NGF)。
1952年,她和美国科学家斯坦利·科恩因合作分离出了神经生长因子。这种蛋白质通过刺激周围神经组织促使细胞生长,这一发现使人类进一步认识了肿瘤、心血管疾病、阿尔茨海默症、痴呆和孤独症等医学难题,并帮助医学界治疗脊柱损伤。
除了在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研究,她从1961年至1969年还在罗马主持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CNR)的神经生物学研究中心;1969年至1978年主持细胞生物学研究室,2001年,她被意大利总统钱皮提名为终身参议员。
吴健雄:
验证“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不守恒”
吴健雄(1912—1997):美籍华人,著名核物理学家,被誉为“东方居里夫人”。
吴健雄在中国长大,1934年赴美深造,1936年入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师从物理学界巨擘欧内斯特·劳伦斯、塞格瑞、奥本海默等物理学巨头。
1938年,当吴健雄正式开始做原子核物理实验时,这还是一个全新的领域。1939年,由塞格瑞指导吴健雄进行的实验正是研究铀原子核分裂的产物,它的一项结果为美国制造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4年,吴健雄作为资深科学家参与浓缩铀制程,发展γ射线探测器,参加美国机密制造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解决了连锁反应无法延续的重大难题,被人们称为“原子弹之母”。
1956年李政道、杨振宁提出在β衰变过程中宇称可能不守恒之后,吴健雄立即领导她的小组进行了一项实验,实验结果证实了著名的“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不守恒”,在整个物理学界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1957年,李政道、杨振宁因发现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而吴健雄因为某些原因,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
凯瑟琳·约翰逊:
计算出“阿波罗11号”飞月路线
凯瑟琳·约翰逊(1918- ),美国物理学家、数学家以及航空航天科学家。
约翰逊从小就展现出了惊人的数学天赋,10岁那年就上了高中,而且在高中阶段还曾跳级,14岁便高中毕业,紧接着顺利地进入大学,于18岁大学毕业。1953年,她开始为美国国家航空咨询委员会(NACA,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前身)工作,成为一名“电脑”(电子计算机出现之前,NACA对该部门从事高精密工作的女性的称呼),并在此工作了30年。
工作期间,她对载人水星探测任务进入地球轨道的路线进行了计算,并计算出了“阿波罗11号”在月球登陆的飞行路径。此外,她还参与了第一本与太空有关的教科书的撰写工作。
2015年11月24日,约翰逊被授予美国总统自由勋章,表彰她数十年来对航空航天事业的巨大贡献。
罗莎琳·萨斯曼·耶洛:
发明糖尿病、生育缺陷测试技术
罗莎琳·萨斯曼·耶洛(1921—2011),美国医用物理学家,因开发多肽类激素的放射免疫分析法,而获得197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耶洛出生于纽约,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在纽约度过。她和实验室伙伴研制出了一种检测荷尔蒙的技术,名为“放射性免疫分析法”(Radioimmunoassay),目前仍然在使用。利用这一技术能区分1型和2型糖尿病,也能确定未出生的婴儿是否存在某些生育缺陷等。
1959年,罗莎琳和同事首次精确测定出人体血浆的胰岛素浓度,证实了成年糖尿病人血浆中胰岛素并不缺少,只因与胰岛素抗体结合而丧失了降血糖的效能。这一发现立即轰动了整个美国医学界。
埃丝特·莱德伯格:
发现细菌能随机变异
埃丝特·莱德伯格(1922—2006),美国微生物学家、细菌遗传学的先驱。
埃丝特一直在研究细菌和病毒,为此她发明了一种名为“影印接种法”(Replica plating)的技术,使她更容易对一套皮氏培养皿内的某些细菌群落进行研究,这一技术也帮助她的丈夫、美国分子生物学家乔舒亚·莱德伯格获得了诺贝尔奖。
她的研究证实,细菌会随机变异,能在暴露于某些特定的化学物质之前,对某些特定的抗体产生抵抗力。她也发现了一种名为“λ噬菌体”的病毒,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细菌病毒的总称,是病毒的一种。现在,λ噬菌体被用作研究人体病毒(包括疱疹和肿瘤病毒等)的模型。
安妮·伊斯利:
编写半人马座火箭系统代码
安妮·伊斯利(1933—2011),非裔美国计算机科学家。
伊斯利最初打算做一名护士,但她阅读了一篇关于一对双胞胎姐妹为NASA工作的文章,大受鼓舞,决定效仿这对姐妹花,为NASA工作。随后,她成为了NASA的第一位数学家,后来又成为计算机程序员,主要为半人马座火箭系统的发射器和导航系统编写代码。
与此同时,她也利用业余时间,教授市中心平民区的孩子,并且研究能源问题。
帕特丽夏·巴斯:
发明清除白内障设备
帕特丽夏·巴斯(1942-),美国科学家
帕特丽夏发明了一套能够清除影响人们视力的白内障的设备。她也创办了社区眼科学,这一学科将公共卫生服务同眼科学结合,降低了可预防的视力损失的几率,尤其让低收入家庭受益。她创办的组织——美国预防失明研究所会为新生儿提供维生素A滴剂。
梅-布里特·莫索尔:
发现组成人脑定位系统细胞
梅-布里特·莫索尔(1963-),挪威科学家。
2005年,梅-布里特·莫索尔和丈夫爱德华·莫索尔通过记录老鼠的运动轨迹和其大脑内嗅皮层内神经元的放电模式的关系,第一次揭示了老鼠大脑中对外部环境空间的表征方式,发现了一种组成大脑定位系统的细胞——网格细胞。网格细胞是大脑内一种特殊的神经细胞,能制造出我们所去之处的意境地图。由于这项研究,让她和丈夫一起赢得了诺贝尔奖,荣幸地成为世上少有的夫妻诺贝尔奖得主。
人们如何知道自己在哪儿?如何找到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路径?如何储存此类信息从而在下次使用?这全靠人体中的GPS——大脑中的定位系统细胞。这种细胞让人们能在空间中定位,并作为更高级认知功能的基础。他们的发现为阿尔茨海默症的机理研究打开了新窗口,也为人类理解其他更加高级的认知功能如记忆、思维等提供了新思路。
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
帮助确定艾滋病成因
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1947-),法国科学家,近年来少有的诺贝尔科学奖女性获得者之一,以研究艾滋病(AIDS)病毒(HIV)而闻名,是1983年发现HIV的论文作者之一。
弗朗索瓦丝一直在研究逆转录病毒,并加入了一个团队,研究确定艾滋病是否由某种逆转录病毒造成。她和同事吕克·蒙塔尼因发现了艾滋病的致病病毒,与发现了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的德国科学家哈拉尔德·楚尔·豪森一道,获得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随后,她对免疫系统如何对HIV和AIDS做出反应进行了研究,希望能找到疗法。尽管她已于去年退休,但她仍然在大声疾呼,鼓励科学家们对抗艾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