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6月24日 星期五
常熟高新区:从“拓荒者”到“创新者”的转身
本报记者 马爱平 张 晔

    近日,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第一个自建专业性研究所——智能液晶研究所入驻常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拉开了常熟高新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创新驱动转变的序幕。

    13年间,从筹建时的一隅秧田洼地,到现如今的一座产业新城,常熟高新区用卓越的行动力和执行力,先后引进了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900多个项目,培育高新技术企业85家,高新技术产品245只,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74件……实现了从“拓荒者”到“创新者”的华丽转身。

    “常熟高新区要抢抓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省科技创新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多重机遇,在产业升级、政策创新、人才集聚等方面率先探索,努力打造特色产业新区、魅力创新湖区、精致宜居社区,成为常熟市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增长极。”常熟市委书记王飏对高新区的未来很有信心。

    大学科技园引“孔雀”来

    众创空间——网禾智造,去年10月落户常熟国家大学科技园。

    “常熟的制造型企业非常多,大学科技园又提供给创业者很多的优质服务,这正是我选择落户这里的原因。”创始人金垠博说,目前,他有五六个小团队,每个小团队有1—3个人,已拥有大项目10余项。

    昆承湖畔,2010年10月,常熟高新区建成了全国县级市中首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为区域创新发展引入了“源头活水”。

    常熟国家大学科技园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张燕介绍:“2009年初,我们开始大学科技园的载体建设,2010年底,创新创业人才项目启动,很多人才陆续进驻。目前,大科园培育和引进了常熟市级以上双创人才(团队)208个,其中国家‘千人计划’7人,江苏省‘双创计划’16人,并努力实现由‘创业核’到‘创业圈’再到‘创业长廊’的整体发展。”

    “随着科技人才以及合作平台的落户,大学科技园已成为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创新引擎,形成了高新区产业集群、人才集聚两大效应。”常熟大科园管委会副主任王奇峰说。

    如今,“自主创新集聚、创业人才活跃、大众创业孵化”已成为常熟高新区的新亮点。下阶段,常熟高新区将启动一个综合性创业社区、一批专业性孵化加速器等“十个一”建设,打造人才集聚、主体活跃、服务完善、生态良好的创新型特色园区。

    高校成果择“良处”而栖

    “上海交通大学在汽车轻量化方面有很多科研成果,却往往成为专利证书或科研论文,被束之高阁,令人惋惜。常熟汽车产业链完整,基础很好,创业土壤不错。”苏州慧驰轻合金精密成型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周银鹏说,2014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常熟汽车轻量化技术研究院落户常熟高新区,苏州慧驰成了研究院的成果输出地。“如今,苏州慧驰平台已服务50余家当地企业,生产的产品也供不应求。”周银鹏说。

    近年来,常熟高新区走出了一条“产业为先导、高校为依托、政府为帮持”的新途径,构建了“以孵化器为核心、以加速器为延伸”的“一园双器”战略布局,形成了完整的“高校成果—转移—孵化—加速—产业化”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尤其是,2008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在常熟实行了科技镇长团的试点工作,将地方的产业发展需求和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成果、人才资源,通过科技镇长团这个桥梁纽带连接起来。”张燕说。

    常熟吸引了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等知名高校院所先后落户高新区,已建成中国智能车综合研发与测试中心、浙江大学光电技术联合研究中心等校地合作平台18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创新平台34个。

    “高新”孕育企业“金娃娃”

    “高新区提供了好的平台,五六年来,我们企业创业和生存的环境都非常好。”苏州英华特涡旋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陈毅敏团队所开发的制冷压缩机等节能产品,打破国外垄断,质量和价格都极具竞争力。“公司的营业额保持150%的增速,发展前景十分看好。”陈毅敏说。

    6月16日,丰田汽车(常熟)零部件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一片忙碌。“今年新能源零部件主打的两款产品都要扩大产能,其中CTV(无级变速箱)月产量将从2万台升至3万台,HV(混合动力驱动桥)月产量将从5000台升至9000台。”丰田汽车(常熟)零部件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矢势弘一介绍说。

    近年来,常熟高新区突出“高”和“新”,实现了发展方式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到创新驱动的转变。

    “常熟高新区将建立起适应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机制,最大限度释放创新创业活力,让更多的创新要素在这片热土上聚集、聚合、聚变。”常熟市副市长、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沈一平介绍。目前,常熟高新区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汽车及核心零部件产业集群。汽车及核心零部件企业达到65家,集聚了86家知名装备企业。丰田系、三菱系、大陆系等21家世界500强企业在高新区投资了29个项目,一大批高品质的企业群已逐步形成。

    张燕说,未来五年,常熟高新区将重点实施“122跨越工程”和“135提升工程”。“122跨越工程”,即建设一个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实现公共预算收入和工业、服务业销售收入两个翻番,全国高新区排名和对常熟市经济和科技创新的贡献度两个明显提升。实施“135提升工程”,即建成创新创业载体超100万平方米,育成3个具有高附加值和较强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500家拥有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的创新型企业。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