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6月08日 星期三
“传统”中突围,他们用了关键一招
□ 本报记者 王延斌 通讯员 王如松

    ■释放空间谋变革 

    钢铁产能过剩,一家钢企却实现了256%增长;纺织产能过剩,一家纺企却以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的技术换来35亿元产值;身处化工行业,一家化工企业却用一年从亏损1亿元走到盈利1亿元。

    钢铁、纺织、化工,包括轻工和冶金是山东省滨州市的支柱产业,其代表企业打出了漂亮的“翻身仗”。身背着难以突破的发展“天花板”,身绑着成本与环保的“红线”,传统产业为主的这座城市是如何突围的?

    5月,科技日报记者在山东省滨州市进行了为期3天的调研,从企业的转型实战中,寻找城市悦活的脉搏,探寻产业摆脱同质化竞争和过剩“陷阱”的示范路径。

    365天强势扭亏,成本控制是“硬活”

    7分钟非常短,但在化工生产中却是降本的关键。以硫氢化钠研发为主业的雅美科技,关键工序上节约500秒,一年就能节约成本40万元。

    雅美科技生产运营总监梁翌这两年对关键的黄化工序进行了改革。以往精研磨后的溶解胶被送到溶解桶后,利用溶解循环泵打到精研磨机中,耗时3600秒。梁翌等人提出让精研磨电机与溶解循环泵电机缩短500秒工作时间,工艺改革之后原液一期车间在精研磨上节省近40万元。

    向关键的、固有的设计挑战,有风险但也有进步的机会。作为内部挖掘的人才,梁翌在管控风险和实现收益上发挥了“老人”的长处,让企业获得收益。

    莱新格则是外来人才,2014年2月14日,雅美科技CEO莱新格博士心中有一件比过情人节还高兴的事情——第五条线即E线成功重启。随着纤维丝头缓缓进入二浴槽、到牵伸、到切割、到精炼……一包厚重踏实的粘胶纤维成品包走下输送带。

    “成本,成本,还是成本”,作为雅美科技通过猎头公司从海外引进的行业顶级人才,莱新格明白自己的使命:通过技术研发和管理流程的梳理,再造竞争力。“这次试车,一是质量居历次试车新高;二是前后两批减少废胶浪费,大概10万元左右。这次新增25%产能,成本大饼将摊薄。”

    激活人才,从节本中打突围,这家一年前还处于亏损1亿元状态中的企业,一年后强势扭亏,实现1亿元盈利。

    钢铁产能过剩?是供给侧不足!

    2015年1月5日,西王特钢与中科院金属所正式联姻,签订股权授予和技术合作协议。根据协议,中科院金属所将以10项核心技术入股西王特钢,成为这家香港上市公司的新股东;双方将致力于建立起从“供—产—学—研—售”的合作模式。

    西王特钢更看重的是中科院的人才储备。国内钢铁产业落后的关键在于纯净度,而中科院金属所的研发优势也在于此。这10项核心技术在西王特钢的落地,瞄准了中国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等领域所需的中高端工具钢、模具钢、海工钢等装备。中科院金属所所长杨锐表示:“这只是开始,后期我们还要根据需求继续研发。通过西王特钢这个点的提升,带动中国钢铁这个大面的转型升级。”

    西王特钢技术中心主任胡小强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双方合作的第一期产品串起了山东省乃至国内的一条高端产业链——可代替进口的西王钢锭被送入中国规模最大的曲轴生产商威海天润曲轴,后者的曲轴再装入位于潍坊的潍柴动力,制造发动机,这些发动机被送入位于烟台、青岛乃至全国的汽车、轮船制造厂。胡小强说:“以西王特钢产品为起点,这样的高科技产业链共有五条。”

    纺织业“寒冬”?科技突破唤回“春天”

    在衣服上“印花”一直受限于“24套色”。“传统圆网印花是将颜色预先调好再印在织物上,最多只能同时印24套色。”愉悦家纺董事长刘曰兴说,“高精度印花可实现成千上万套色。”我国印花面料产量占世界总量的50%以上,印花面料的需求亟待这样的突破性技术。2015年,这项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组织专家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的项目晋升为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基于此,愉悦家纺建成了国际上首条高精度圆网印花生产线,已在国内30多家企业推广应用,近三年内可累计实现直接经济效益34.77亿元,同时减少能耗1.7万吨标准煤,减少废水排放155万吨。

    实际上,“高精度圆网印花及清洁生产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项目由愉悦家纺牵头,天津工业大学、青岛大学等7家单位共同完成。“国家科技奖的摘取和逆势而上的效益有两个‘着力点’,一个是高、大、上的平台,另一个是集成创新能力。”愉悦家纺董事张国清说,愉悦家纺现拥有一些重量级的创新平台,“你看看这个技术的完成单位名单就知道,纤维材料专家、印染专家、绿色化学品专家、智能装备专家……纺织行业的院士学者都聚齐了。”

    “就滨州而言,纺织、油盐化工、机械制造、电解铝等传统产业具备雄厚的基础,”对于城市的“家底”,滨州市市长崔洪刚了然于心,5月底,滨州市召开科技奖励大会,提到了三个“逆生长”案例,他说,家底是掘之不尽的宝藏,“在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不能忽视高科技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加大力度深挖其潜力远比单纯发展新行业的收益更大。这里面最重要的是,抓住了人才,也便抓住了创新升级的关键。”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