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5月31日 星期二
深海宝藏开发的探路者
——记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黄维平

    在覆盖地球表面70%的海洋下面,埋藏着人类重要的宝藏——油气资源。据统计,近五年来,全球重大油气发现中70%来自水深超过1000米的水域。当前,深水油气产量约占海上油气总产量的30%。深水,对当前及未来的油气开发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被认为是未来油气生产的重要基地。而在深水油气开发领域,深水技术装备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决定着深水油气勘探开发的速度和成败。十多年来,在我国加速海洋油气开发的背景下,一批专家学者至于力海洋工程研究,为推动我国深水油气开发作出了直接的贡献,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工程学院黄维平教授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结缘海洋工程

    1977年,黄维平考入大庆石油学院学习石油矿场机械专业。1986年,他进入大连理工大学攻读工程力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工作,并完成了结构工程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学习。1996年进入西南交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8年到中国海洋大学任教。

    回顾他的履历,从本科到博士后,黄维平一直学习石油、工程等专业,为何最终会从事海洋工程研究,结缘深水油气开发?原来,在海洋大学工作期间,一次与企业的项目合作使他偶然接触到海洋工程,对海底管道的涡激振动进行了初步的研究。而这一次的“亲密”接触,激发了黄维平对海洋工程的浓厚兴趣。当时,国内的海洋深水油气开发装备研究制造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基础非常薄弱,几乎所有深水油气开发装备都要依赖进口。浓厚的兴趣加上振兴祖国海洋工程发展的责任感使黄维平坚定了研究海洋工程的决心。多年来,黄维平在石油机械、工程等领域的学习也为他开展海洋工程研究奠定了坚实的专业基础。2005年,他得到了一个去美国Texas A&M University 进行访问研究的机会,使他第一次触碰了海洋深水油气开发装备,第一次近距离地观察和了解了海洋深水油气开发装备的奥秘,第一次认识这个神秘的领域。从此,黄维平的海洋工程研究探索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十年磨一剑

    从2000年前后开始从事海洋工程研究至今,黄维平已累计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31项,主持和参加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等项目。谈及取得这些突出成绩的秘诀,黄维平说:“我最深的感悟就是:做研究一定要踏踏实实专注于一个领域,不要好高骛远、追名逐利。无论从事什么工作,只要有坚持不懈的韧劲,一定会收获不平凡的成果。”

    十多年来,他的创新性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

    一方面,他对涡激振动和涡激运动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有价值的成果。涡激振动是个传统的学术问题,虽然已有较为成熟的理论和大量的研究成果,但深水油气开发装备的出现仍然使它应对不暇。大长细比的弹性结构和刚性或弹性柱群的涡激振(荡)动都是传统涡激振动研究不曾涉及的范围,其最大的区别在于流固耦合的强弱。经过十余年的研究,黄维平教授对海洋工程涡激振动和涡激运动有了创新性的认识,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数学模型及相应的计算方法,研发了一些试验装置,改进了试验方法,为该领域的深入研究积累了重要经验。

    另一方面,他提出了创新研发深水浮式平台与立管系统的思路。当设计全新结构或提高结构性能较为困难时,可以从降低结构和建造以及海上安装成本出发来开发新结构,从而达到自主设计建造的目标。降低结构成本是通过优化设计来降低结构自身重量,提高结构的承载比;降低建造成本则是通过结构优化设计来简化结构的建造工艺,缩短建造周期;降低海上安装成本主要是将上部组块和下部壳体的集成规划在码头完成,避免海上安装时使用大型起重安装船并缩短海上作业时间。基于这些理念,黄维平提出了S-Spar、Tri-Truss Spar和S-Cell Spar三种新型Spar平台以及新型延展式张力腿平台(ETLP)的概念,在深水浮式平台与立管系统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传道授业育人才

    除了学者,黄维平还有一个身份——博士生导师。从事海洋工程研究以来,他在教学方面投入了大量心血,先后培养了50余名研究生。如今,他的一些学生已经成为海洋工程研究和实践领域的骨干。谈到学生培养,黄老师说:“他们承载着海洋工程专业未来的希望,肩负着发展我国海洋工程事业的重任。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感身上的责任和压力。”也正是这份责任,使他在学术上对学生严格要求、悉心指导、耐心解疑。他赞同“教学相长”的理论,在他的课堂上,没有传统的师生关系,更多的是平等的师友关系。在他的鼓励下,他的学生经常与他讨论学术问题,而正是在反复的讨论和争辩中,对许多问题的认识得到由浅入深、得到逐步深化,灵感的火花也得以迸发。在黄维平眼中,优秀的学生有着严格的标准:“不能只学习知识,要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要具备运用掌握的知识认知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科研之路永无止境

    如今,黄维平已临近退休。许多人认为:这个年龄已经是船到码头车到站,可以喘口气了。但在他心里,还有件一直困扰多年的问题需要解决。十多年来,他对深水立管动力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内流的影响与几何刚度计算的张力取值与已有的结论不一致,对现有的结论是一种质疑,甚至颠覆。用充分的理论和试验数据验证他的最新研究结论的正确性,是他多年的目标,也是一名科研工作者对科学的尊重和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在我退休之前,一定要完成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我有足够的信心。”

    另外,他还计划完成另一个梦想:把多年来积累的海洋工程领域的研究经验、研究成果和教学经验整理成书。“这是对我科研工作的总结、对我教学生涯的总结,也是对我的经历经验的总结,希望能给有志于从事海洋工程研究的后来者以参考。”(刘静)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