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5月13日 星期五
物联网,悄然走进你的生活
本报记者 朱 丽

    ■打破砂锅 

    从人工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到各种智能硬件,物联网身影遍布。人们在热议物联网神奇的同时,却发现它既熟悉又陌生。请关注——物联网,悄然走进你的生活

    “5G已经蓄势待发,大规模的物联网应用将是5G的应用场景之一。”在近日举办的“双创1+1”走进高校系列主题沙龙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表示,物联网与大数据、智能化、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相伴发展,市场将更为广阔。

    万物互联时代即将来临,未来的物联网又将是什么模样?物联网走进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还有什么阻碍?

    可穿戴设备扩展了物联网应用领域

    轨迹追踪设备、智能手表、智能眼镜以及衣服里的嵌入式传感器等可穿戴设备逐渐走进大众视野并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邬贺铨说,可穿戴设备扩展了物联网的应用领域。

    一个网球运动员,球拍上有一个加速度传感器,可以监测震动等情况;手腕上可以戴手环、手表、智能化戒指,动态记录运动量、查看天气,监测脉搏等;身着polo衫的胸部下方安有传感器,可以随时记录身体的变化情况,如皮肤水份的流失等……加载了高科技的运动画风出现在眼前。

    试想一下,这就是未来的生活场景,是不是很酷?由于移动互联网、软件、云计算技术的诞生,可穿戴设备应运而生。邬贺铨介绍,作为代表的谷歌眼镜推出市场后迎来两个现实问题:第一是成本,大家是不是都用得起;第二是应用,这个应用是不是刚需。

    面对巨大的市场潜力,苹果、阿里巴巴、摩托罗拉等公司都开始掘金智能可穿戴设备领域。智能手环、腕表的面世带来了大众对运动、健康的关注,相比动辄几千的高昂售价,小米手环以79元的售价快速占领中国市场大半份额。从市场反馈来看,高性价比成为当前可穿戴设备的发力点。

    除了通过技术改造升级来降低成本,邬贺铨说,现在可穿戴设备的发展还存在一个误区,开发的很多应用不是刚需。但这似乎是一个怪圈,如果找不到市场,规模不上去,成本也下不来,“归根到底还是需求驱动的问题”。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可穿戴设备研究报告》显示,从2016年开始,部分垂直领域的巨大潜力将开始释放,可穿戴市场将正式进入启动期,预计2016年可穿戴市场规模将达到200亿元。

    物联网“碎片化”成为联结生活的阻碍

    从概念,技术开发再到产品应用,物联网一直“看起来很美”。邬贺铨表示,物联网之所以发展的不如想象中那么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碎片化”,阻碍了物联网与日常生活的有效联结。

    实际上,“碎片化”却是物联网的“天性”。“传感器是多种多样的,有物理的传感器,化学的传感器,生物的传感器,甚至同一物理传感器也多种多样,不可能有一种通用的传感器适用于所有领域。”邬贺铨说。

    另外,他还谈到物联网在技术层面基本采用集成电路技术,不能通过传统工艺直接生产出来,也导致成本不易控制。“集成电路技术是以规模来支撑,但是它比一般机器人的电路还要难。因为它涉及到物理量的转换、电量的转换、化学量的转换、生物量的转换,这些转换涉及到化学、物理、生物等等多种技术。”

    邬贺铨将碎片化的第三个原因归结于行业间的门槛。“物联网的应用是面向行业的,而每个行业都有门槛,不是有了传感器就可以联成网,关键是通过使用物联网产生增值。”

    “物联网产业的统计边界不清晰,什么算物联网,什么不算物联网,有些数字不可信。”邬贺铨既警醒又充满期待。“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出现,物联网从感知层面上升到分析决策的层面。在不改变传感器成本的情况下,由于增加了价值,未来物联网成本仍然可以降低,应用前景广阔。”

    物联网安全问题不容小觑

    互联网有一句名言,我们不预测未来,我们创造未来。未来物联网会是什么样?不断更迭的科技水平和没有围墙的人类创造力,为我们的生活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无人驾驶、人工智能机器人、可穿戴设备、虚拟现实……尽管物联网目前还存在很多现实发展障碍,但并不能掩盖其在各领域的突出表现,甚至已将触角延伸至精细化生产过程。邬贺铨举例说,在印制地毯图案过程中,用传感器实时矫正,在扭曲的情况下也可以印出合格的地毯。此外,物联网不仅涉及到工厂,还延伸到供应链和用户,实现了物联网在生产环节的全覆盖。

    物联网让很多人看见了商机,站上了创业的风口,但邬贺铨却希望多一点冷静的思考和耐心的研究。“物联网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国内曾经有一些地方太乐观了,把物联网说得很高很大,实际上没有想象的那么好。”

    在他看来,物联网的发展让人喜忧参半,安全问题不容小觑。“生产线是物联网控制了,不是人控制了,这样很好,但是联网后软硬件都会有故障。如果需要改造生产线就要考虑是否安全稳定,联网后会不会有黑客入侵,这是顾虑。”

    “物联网现在处于萌芽期,20年以后,尽管物联网的应用碎片化,但是使用肯定不是碎片化。”邬贺铨笑称,什么技术能解决这个问题,还是未知数。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