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9月18日 星期五
靠什么走出“学而优则仕”
朱四倍

    施一公已正式获任清华大学副校长,但他明确表示:“自己每年在清华要教约100节课,这是雷打不动的,无论是不是副校长,我相信我的课一节课不会减,只会增加。”

    当上清华大学副校长之后,教学和科研怎么办?公众和科学界对施一公的关注恐怕不在于其能否担任什么样大学“官职”,而在于其科研成果和教学效果如何。更直接的问题就是施一公会不会掉进“学而优则仕”的陷阱呢?这是人们的直接忧虑所在。

    一切当然都要靠事实说话。大学是学术组织,本是常识,本是不言自明的问题。然而我国大学的官本位现象却有愈演愈烈之势。“官本位”正在演化为一种大学内部的价值取向——拜官主义。大学里的一些学术带头人若不委以官职,就会被看作是不重视人才。我国大学的官本位趋势,不仅使大学的学术组织属性受到侵蚀,而且影响到学术的可持续发展。更有学者研究表明,中国大学的“官味度”呈上升趋势,可以说,公众对施一公担任副校长之后的关注就在于此。

    当下,由于深受“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影响,不少大学把“官帽”作为激励人才、挽留人才、防止人才流失的措施,导致形成了“学术人才官僚化”的尴尬场景,同时,由于学校行政权力的强大作用,制造了“仕而优则学”的怪象,最终造成行政人员与学术人员身份混乱,影响了公众对大学和大学人的认识和判断。众所周知,过度的行政化使得高校要花大量人力、物力用于与教学科研无关的事务,有限的经费耗费在毫无知识价值、社会价值、教育与科研价值的行政、准行政行为上。高校行政化导致教育资源是按权力格局分配,使得一些人的主要精力不是做扎实的教学和科研,而是忙于应酬、接待,也让一些教授心浮气躁,热衷名利,不能安心教学和潜心育人。

    从深层次上说,当前的高校管理制度脱胎于传统体制,大学是政府的附属品和政策的延伸物,实行的是以行政权力为主导的管理模式。更直接地说,大学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受阻,形成了有悖于学术性组织本质的行政化官僚霸权,从而抑制了大学的学术创造活力。山东省教育厅厅长齐涛认为大学越来越不像学术单位,中国科技大学原校长朱清时认为现在大学的行政化趋势越来越强 ,许多大学用行政力量来干预定职称、评教授、分经费,这是身处大学行政化之中个体的直接感受。对施一公来说,能否走出“学而优则仕”显然也是一种考验。

    常识告诉我们,大学是一种传递深奥的知识,分析、批判现存的知识,并探索新的学问领域的特殊机构,探究高深学问是大学存在的核心基础。没有学生,就无所谓大学的存在,对学生负责是大学的核心责任,也是教师的基本职责。教授作为学术权力的代表,影响力不是来自于行政权力,而是与学术修养、学术成就、学术道德等学术特征而形成的威望有关。教师的首要职责就是教书育人,这是大学教师的本职和本分工作,更是对大学教授的基本要求。不教书育人,何以成为教师呢?又谈何成为教授呢?

    靠什么走出“学而优则仕”的陷阱?这不仅仅是施一公的问题,而是整个大学人都需要直面考量的大课题。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