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4月23日 星期四
探秘非常规 西南逐梦人
——记西南石油大学非常规油气及储层地质研究团队
西南石油大学教授蒋裕强

    这是一支普通的科研团队,他们在非常规油气及储层地质科研领域孜孜以求、不断创新、屡攀高峰;这是一支普通的教学团队,成员平均年龄30岁,在学研结合、干学相长中追逐梦想。他们,就是西南石油大学非常规油气及储层地质研究团队。团队主要成员是蒋裕强、陶艳忠、牟中海、王占磊、程超、吕国祥等。

    立足常规,填补非常规研究空白

    2014年7月,2013年度中国石油和化工自动化行业科学技术奖颁布,由西南石油大学非常规油气及储层地质研究团队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的项目《中国海相页岩气形成富集条件研究、勘探评价技术及应用》荣获科技进步一等奖。

    这一奖项是我国开展页岩气地质评价与勘探开发先导试验以来,颁发的第一个国家层面的页岩气科技进步大奖。项目的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和关键性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部分成果成为了《页岩气地质评价》国家标准。

    成果的背后,蕴含的是团队一如既往滚石上山、攻坚克难的魄力与披荆斩棘、执着向前的坚韧。

    蒋裕强教授带领团队自2009年起,就开始了页岩气地质资源评价工作,至今一直从事四川盆地及邻区海相页岩气的产能建设方面的地质评价工作。2011年,他带领团队承担了国家专项课题《页岩气资源评价方法研制》。研究过程中,团队创新性研发编制了中国特色的页岩气资源评价软件,建立了一系列方法体系和参数体系,目前研究成果已在中石油推广使用。

    “近几年,页岩气研究在国内不断升温,但同时也是个新领域,最初我们也无从下手,只能借以往常规油气研究的经验尝试分析。”谈起最初的研究,蒋裕强如是说。

    致密砂岩始终是他们的一个研究重点,早在2000年,他们解放思想,打破传统研究思路,通过对南充构造须家河组须四段气、水关系储层特征进行重新认识评价,提出了岩性气藏的新观点,以此为指导,相继发现了广安须四、须六,安岳须二等气田,并提出了川中-川南过渡带、广安至南充过渡带等新目标。

    为了研究岩石的致密化机理,团队自主研发了高温高压环境流固耦合成岩模拟系统,为进一步探究岩石的致密化过程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当前已进行申请专利。

    2009年开始,该团队切中复杂高陡构造地区低渗碳酸盐岩有水气藏开发控水保稳增产的世界性难题,选择川东北地区石炭系开展攻关,形成了“精细气藏描述、水体动态分析评价及适应性排水采气工艺研究”应用技术体系,并创造了显著经济效益。“研究成果在理论上和方法技术上具有创新,整体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有水气藏水侵条件下剩余储量定量描述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四川省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委员会如实评价。

    2012年,该团队与川东北气矿合作,承担了《龙岗东龙会场二三叠系礁滩及石炭系气藏有利富集区》项目。通过详尽细致的研究,他们对该地区二三叠系划分方案进行了重大调整,成功开启了继普光、龙岗生物礁气藏之后环开江-梁平海槽礁滩气藏勘探开发的新篇章。

    多年的努力使这支团队已经形成了在非常规和常规领域的研究优势,尤其是在页岩气、致密砂岩、致密油、复杂碳酸盐岩开发地质等方面。研究成果不断丰富科学理论,转化为生产力,产生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学练相长,打造科研生力军

    作为团队的带头人,蒋裕强1993年硕士毕业后,参加了塔里木石油会战,主持过塔中地区地质勘探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多年的教学与理论研究,使他在业界颇具威名。

    谈起自己的团队,蒋裕强教授总是赞不绝口。“我们的团队主要是一群年轻人,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探索欲强,每次大家集思广益、头脑风暴后,总能产生许多新观点,对我启发很大。他们基本功扎实,知识面广,接受新事物快,动手操作能力强,这也让我们的研究总能与新事物紧密结合,与时俱进,走在前列。”

    “厚德育人,求是创新。”这是团队工作室的墙上贴着的八个字,时刻对团队给予鞭策和警醒。团队老师严格指导学生,每年都有着一系列硬指标:阅读专业外文文献至少100篇,主动承担参与科研工作,主动学习各种专业软件,参加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大型学术活动至少一次并作交流发言,至少发表一篇高级别文章……

    正是这样的严格要求,团队培养的学生们练就了能文能武的本领:实验室能搞得起学术,野外地质考察技能同样过硬。他们有的走上工作岗位很快成为业务骨干或技术能手,有的继续深造,在研究领域再攀高峰。

    这支朝气蓬勃、努力拼搏的团队始终能够力量迸发、智慧涌流、人才辈出:先后承担《四川盆地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特征研究与现场取芯》《国内外低孔渗砂岩、裂缝型油气藏调研与典型油气藏解剖》等多个部级和国家级研究课题;发表的学术论文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学术论文《页岩气储层基本特征及评价》入选2014“中国百篇最具影响优秀国内学术论文”,并和《对大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四、六段砂岩沉积相的再认识》一起先后入选“F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研究成果相继荣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石油和化工自动化应用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三等奖等奖项。(张琪琛)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