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2月26日 星期四
史书里的 “坚壁清野”

■随想随录

文·渝 文

    史书或新闻报道在描述战争场面的时候,常常出现“坚壁清野”一词。什么意思呢?这是自古以来就很常用的作战策略。

    坚壁(“壁”是军队防守的掩蔽体或城堡),是指把城墙和堡垒强化得更坚固,让敌人攻不进来;清野,是将野外的粮食、财物等物资转移或收藏起来。合起来讲,便是加强城池的防御设施,并且把城外物资全数转移,敌人打不进来,又抢不到东西,只好退兵。万一城被攻破,至少敌人只得到空城,无法获得任何补给品。也称为焦土政策。

    这种战术的目的,简单的说,是破坏物资,不让敌人得到。为什么?后勤补给是进攻者相当头痛的事,尤其是粮草,人吃的食物、马吃的草,带去的吃完了,接续的补给不及,后继无力,只能退兵。

    因此《孙子兵法》说:“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意思是武器等军需品要由本国供应(取用于国),而粮食可在敌国就地补给(因粮于敌),这样军队食物就可充足了(故军食可足也)。

    由此可知,“因粮于敌”和“坚壁清野”是相反词,进攻一方想要因粮于敌,防守一方就得坚壁清野。

    当然,速战速决是最好的了,万一打持久战,向敌国征收物品是好主意,但风险不小,除了守方坚壁清野,有时民众的反击,也会让进攻者大吃苦头。

    辽(契丹)人用兵中原,便尝到苦果。辽军出征,不带粮草,所到之处,四处抄掠,这叫“打草谷”,有时造成数百里渺无人烟。金庸《天龙八部》对打草谷有所描述,乔峰打猎时曾遇到契丹兵到宋朝边界打草谷归来。

    打草谷无异于土匪出没,中原百姓不堪其扰,起来反抗,于是这招不管用了,辽军后来在边境地区种植农作物,自给自足。

    坚壁清野是因粮于敌的克星。拿破仑够强了吧,当他率军击败奥地利、意大利、普鲁士后,进军俄国。俄军哪敢对抗?唯一能做的就是后退,边撤退边把粮食、住屋、农田、交通设施等清除或破坏光光。拿破仑进入俄国之后,正为土地贫瘠、路况恶劣所苦,又发现俄军坚壁清野,还没开战兵力便耗损不少。拿破仑好不容易进入莫斯科,俄军又放一把火,连烧几天,街道化为灰烬。时值冬季,大雪纷飞,拿破仑决定撤退,俄军乘胜追击,给予重创。法军征俄,半年来死伤、被俘达45万人,说有多狼狈就有多狼狈,这就是坚壁清野的威力。

    最稳扎稳打的模式,莫过于屯田制。为应付旷日持久的战争,士兵协同当地农民种田,确保粮食不乏。屯田垦荒的军队,便叫做“屯兵”。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死在五丈原,五丈原即是屯田的地方。诸葛亮所以要屯田,便因为之前几次北伐,都因粮食不继,无功而返,于是让士兵兼当农夫,以免重蹈覆辙。

    别说战争了,光是解决鼠患,也要坚壁清野,把家中收拾干净,老鼠没得吃就不来了,对付蟑螂也一样。

    战争是很细腻的行为,不是你攻我防,打打杀杀那样表面。将领再猛,人数再多,兵器再精,若补给线不畅通,后勤作业跟不上,也是枉然。了解这些细节,才能读懂史书里的战事。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