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1月15日 星期四
基金资助项目取得重大原创性突破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风采

    编者按

    北京市于1990年设立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自然科学和与自然科学相交叉的学科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及其相关的环境条件促进活动。由北京市政府成立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并在北京市科委设立“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办公室”,承担北京市基金委的日常工作,负责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工作的具体实施和管理。二十多年来,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以首都科技发展战略需求为己任,致力于推动首都基础研究的快速发展,在促进首都学科发展,加快首都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营造首都创新氛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首都地区支持基础研究的主要渠道。现设立“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风采”专栏,陆续刊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重要基础研究成果、杰出科技人才和管理改革举措,希望以此弘扬科学精神,活跃创新氛围,发挥基础研究对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促进作用。

    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赋予北京的新的战略定位,为新时期“科技北京”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北京市科委的指导下,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科技前沿进行前瞻部署,一批基金资助项目取得了原创性突破、占据了国际学术前沿、争取了国际话语权,为提升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国际影响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国际上首次发现PTEN蛋白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致病机制

    北京协和医院张烜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承担的北京市基金项目“系统性红斑狼疮CD200/CD200R1调控免疫耐受机制研究”,针对高致残率和致死率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在国际上首次发现PTEN蛋白(同源性磷酸酶—张力蛋白)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致病机制,研究证明通过调控微核糖核酸纠正PTEN缺陷,可恢复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细胞的表达和功能,缓解病情,为治疗这种疾病提供了新的潜在靶点。目前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主要使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效果不理想,国际上现在仅有一种针对另一靶点的药物在美国FDA获批上市,远未满足该病临床治疗的需求。张烜教授研究团队针对该病新靶点的药物研究将可能使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一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评价和认可,《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科学·转化医学》,影响因子14.4)杂志将该研究作为封面文章刊登,主编评述“研究数据支持微核糖核酸和PTEN可作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靶点”。

    在国际上首次提出抗癌新策略并在动物模型中验证

    北京大学医学部尹玉新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承担的北京市基金项目“应用动物模型研究抑癌基因网络并评价其在化疗中的作用”,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并在体内证实PTEN基因(一种重要的抑癌基因)通过维持机体基因组稳定性发挥抑癌作用。尹玉新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中组部“千人计划”学者,早在2002年即已在国际上首次发现抗癌基因P53的相关抗癌机制。近期,尹玉新研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发现PTEN基因突变后会丧失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功能,转化成为促进肿瘤发生的癌基因,并在北京市基金项目资助下通过动物模型在体内证实该发现。在此基础上,尹玉新研究团队提出了“利用基因药物定向杀死PTEN基因发生突变的肿瘤细胞”这一新型的抗肿瘤策略。该研究成果更新了以往研究人员对于PTEN主要在抑制肿瘤细胞生长过程中发挥作用的认识,是对抗癌机理研究的新突破,为进一步制定更可靠的抗癌策略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该研究成果已被国际同行广泛认可,相应成果发表于《Cell》子刊及Cancer Research(《癌症研究》)等国际知名杂志。同时 Nature Reviews Molecular Cell Biology(《自然·综述 分子细胞生物学》,影响因子37.2)在线刊发述评指出:“该研究发现可能会更新人们对肿瘤发生、发展的认识,并为PTEN在肿瘤靶向个体化治疗的选择与应用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先天性脊柱侧凸的特异致病位点及致病模式

    北京协和医院青年医师吴南承担的北京市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基于比较基因组芯片杂交技术的先天性脊柱侧凸拷贝数变异研究”,探寻了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的基因变异情况,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导致先天性脊柱侧凸这一疾病的重要基因组变异及主要致病位点,并证实了特异的致病性位点和特异基因变异关联的致病模式,是国际上对先天性脊柱侧凸遗传学机理的原创性重大突破。该研究成果在世界顶级医学刊物《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影响因子54.42)发表,同时已申请专利保护,将进一步开发形成快速检测试剂盒,为先天性脊柱侧凸的早期检测和临床早期干预提供新的方式。北京市基金设立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旨在为首都地区35岁(含)以下青年科研人员的科研起步提供“第一桶金”,28岁的年轻医师吴南独立承担首个科研项目即取得了突出的成果,令人振奋。

    随着首都地区基础研究投入的不断增加,首都地区基础研究水平和能力不断提升。2013年,首都R&D(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约占首都GDP的6%,首都地区基础研究经费投入约占首都R&D投入的12%,居全国首位,首都地区基础研究人员全时当量为3.59万人年,占全国基础研究人员的16.31%,同样全国居首,首都北京正在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进程中快速前进,首都SCI论文总量稳步提升,已由2010年的7万余篇增长到2013年的11万篇以上,成为全球SCI论文产出最多的城市。有研究表明,首都地区论文相对影响力指数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已从2000年的0.33提升至近年的0.63,增长近一倍,这种上升态势标志着首都的科研水平正在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将继续以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不断推进首都基础研究发展,为首都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构建“高精尖”产业结构做出贡献。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