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3日 星期日
王浩院士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专访时指出
用好南水北调水 严控受水区地下水开采
本报记者 唐婷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在即。不远千里而来的南水北调水对缓解受水地区水资源短缺将起到怎样的作用?为用好北调水,受水地区应该重点从哪些方面加强水资源管理?带着上述问题,科技日报记者专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名誉所长王浩。

    在王浩看来,南水北调是中国水情的必然选择。海河流域是我国水资源最为短缺的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为243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数的1/8。作为世界公认的最缺水国家之一的以色列,其人均水资源量约为290立方米,可见海河流域比以色列还要缺水。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海河流域东部平原地区过度开发利用地表水、大量超采地下水、不合理占用农业和生态用水的现象日趋严重。

    尽管采取加大节约用水力度,挖掘当地各种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调整城乡供水价格等多种措施,但海河流域缺水状况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也就是说,海河流域缺水问题靠节水和挖潜是不能解决的,要实现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必须实施跨流域调水,别无选择”。

    以北京为例,在大力节约用水的情况下,现状每年用水量约为36亿立方米。但北京市多年平均降雨形成的水资源量只有21亿立方米。在用上南水北调水之前,为解决水资源不足的问题,只能超采地下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2014年1月,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平均埋深24.5米,与1998年同期相比,地下水位下降12.83米,地下水储量减少65亿立方米,生态环境面临的挑战非常大。

    从整个海河流域来看,要满足现状的用水格局,需要年降水量748毫米,而海河流域实际多年平均降水量只有535毫米,还缺213毫米。这个缺口近20年来主要靠超采地下水来填补,累计超采地下水已经超过1400亿立方米。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汉江上游丹江口水库调水,主要解决输水干线沿线河南、河北18个地级市、111个县(县级市),以及天津市和北京市的城市生产生活用水,受水区面积15万平方千米,惠及约3500万人口。中线工程多年平均调水95亿立方米,其中分配给河南、河北、天津和北京的水量分别为37.7、34.7、12.4和10.2亿立方米。

    王浩表示,从现状的用水情况来看,中线工程多年平均调水95亿立方米,可基本解决受水区城市生产生活缺水的问题。但遇到特枯水年,南水北调水量减少,受水区城市生产生活还可能出现缺水。

    中线工程通水后,受水区形成当地水和外调水联合供水的局面。当北调水量多的时候,要先用多用北调水、后用少用当地水,当地地表水蓄在水库里供枯水年用,严格按照地下水压采规划控制地下水开采;当北调水量少的时候,在用好北调水的前提下,先用当地地表水,还缺水的情况下可适当开采地下水。

    “南水北调工程不仅是一项供水工程,还是一项生态工程”。王浩指出,中线工程通水后,通过水源置换,可减少海河流域地下水开采量,使地下水生态环境得到修养;还可将目前城市生产生活挤占农业和生态的水归还农业和生态,使河流生态环境得到修复;南水北调水用过、处理后,还可以用作城市河湖补水水源。

    谈及受水地区如何加强水资源管理以用好南水北调水时,王浩认为,首先还是要节水,要严格执行“水资源三条红线总量控制指标”,在受水区大力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制定合理的制度和水价政策,促进受水区节约用水。中线工程通水后,受水区城市生产生活用水量增加的同时,城市污水也会增加,要严格执行“水资源三条红线纳污控制指标”,大力推进污水厂建设和污水处理力度,力争做到“供水到什么地方,污水厂建到什么地方”。

    王浩特别强调,要严格执行受水区地下水压采规划,用好南水北调水。目前受水区城市生产生活用水中的很大部分主要靠超采地下水来维持,供水成本要比中线工程供水成本低得多。若不严格执行地下水压采,出于成本和效益考虑,可能会出现一方面是南水北调水用不完,另一方面是地下水继续超采的情况,造成中线工程投资浪费和受水区生态环境继续恶化。只要控制住地下水开采,受水区就会多用南水北调水,实现中线工程建设目标。

    (科技日报北京11月22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