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08日 星期三
赵英俊:将“天地空深”一体化
——对话遥感信息与图像分析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主任
文·本报记者 陈 瑜
遥感在铀矿找矿中具有其他技术手段不可替代的技术优势,但又有其自身无法避免的屋顶效应,在研究和应用过程中,需将遥感信息,与铀矿成矿理论密切结合,赋予信息的地质含义,进行思路创新、技术方法创新,方能达到铀矿找矿的理想效果。

    “作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在运行管理中,围绕着出高水平科研成果、培养高水平人才这两大任务开展工作。”谈及实验室的工作,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遥感信息与图像分析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主任赵英俊开宗明义提出两点。

    具体来说,围绕实验室研究方向,密切结合国家重大需求,瞄准国际遥感发展前沿技术,进行顶层设计,制定近期、中期和远期的规划和目标,编制发展技术体系,出创新性科技成果;与此同时,透过实验室的规划,科研人员明晰个人发展的职业规划,找准自己在国家级实验室这个平台上自己的定位,培养出一批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

    记者:目前遥感已经被应用于众多领域,其中包括地质找矿,利用卫星遥感找铀矿与找其他矿产相比,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赵英俊:与找其他矿产相比,利用卫星遥感找铀矿在找矿流程(包括遥感数据处理、信息提取、图像解译、综合分析和找矿预测等)方面,具有相似之处;但铀成矿地质环境、铀成矿要素、铀成矿模式研究等方面对遥感技术提出了特殊要求,如应用卫星图像开展成矿环境遥感增强和解译时,侧重对中酸性岩浆活动带、富铀蚀源区等成矿地质环境和酸性小岩体、小岩脉等成矿岩性的遥感图像增强技术方法研究和创新;应用高光谱卫星遥感提取蚀变矿物信息时,侧重研究和创新与铀成矿密切相关的蚀变矿物及其组合信息的提取技术方法,如可见光近红外波段区间提取赤铁矿化、碱交代、氧化—还原蚀变的技术方法,短波红外波段提取水云母化、高岭石化等蚀变的技术方法以及热红外波段提取萤石化、硅化的技术方法等;应用卫星遥感识别和解译构造时,重视对新构造运动信息的遥感增强与处理技术方法研究,如图像纹理增强与分析技术研究,构造多期次活动判识技术研究以及沉积盆地补径排系统识别、构造斜坡带解译方法研究等;更加重视遥感信息与航空放射性信息的集成技术创新研究,铀成矿遥感信息与其他地学信息的综合分析研究,建立铀矿遥感找矿多层次模式,包括区域铀矿找矿模式、矿床尺度的铀矿找矿模式以及综合找矿模式等。

    遥感在铀矿找矿中具有其他技术手段不可替代的技术优势,但又有其自身无法避免的屋顶效应,在研究和应用过程中,需将遥感信息,与铀矿成矿理论密切结合,赋予信息的地质含义,进行思路创新、技术方法创新,方能达到铀矿找矿的理想效果。

    记者:我们注意到,实验室在规划中,提出了构建“天—空—地—深”遥感技术能力和信息找矿—模式找矿—理论找矿的创新思路,与以前的思路相比,增加了“深”,这是如何实现的?

    赵英俊:创新不仅是实验室自身发展的需求,更是国家对实验室定位的要求,因此,我们在规划中提出了构建“天—空—地—深”遥感技术能力和信息找矿—模式找矿—理论找矿的创新思路,发挥卫星遥感大面积研究区域地质的优势,确定重点区域后,应用高精度的航空高光谱遥感进一步确定靶区,最后通过地面综合多种手段查证锁定找矿有利地段,至于“深”,则是应用地面成像光谱测量系统开展岩心的快速测量,并提取岩心的垂向矿物的分布规律,为研究深部的成矿环境和成矿模式奠定基础;在具体实践中,加强铀资源勘查地质要素的遥感机理、识别标志、特征规律等基础性研究和信息提取的技术方法创新,并拓展到了多金属矿产勘查、油气选区、生态环境等领域。

    记者:目前实验室有多少人,年轻人占了多大比例,在人才培养方面有什么规划?

    赵英俊:目前实验室有40多人,年轻人占了一半以上。实验室在运行过程中,从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中核集团公司地质矿产事业部、中核集团、国家级人才四个层次进行人才培养,已形成一支综合素质高、科研水平高、跨学科研究能力强的科研队伍。围绕实验室研究方向,从专业设置、结构层次等方面合理规划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对科研骨干优先安排科研任务,培训学习,举荐人才,建立各学科方向带头人培养机制,鼓励出高水平科研成果和文章,鼓励申报国家级各种奖励;对培养对象采用培训、交流、深造等多种方式进行培养,提高能力和水平;引进相关的技术人员和高级的专业人才在待遇、科研任务等方面予以倾斜;研究生培养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重点实验室科研水平和学科带头人队伍学术能力的体现,独立或与高校联合培养了一批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人才已为实验室重大项目负责人、科研骨干,在实验室科研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科研人员荣获了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等。

    记者:作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在开放、共享、合作机制建设中有什么具体做法?

    赵英俊:实验室十分注重发挥学术委员会专家的指导作用,学术委员会在徐冠华院士的带领下,对规划和每年度的工作计划进行审议和指导,在实验室的定位、特色发挥、开放、交流、合作和项目落实方面提出了建设性指导意见,这些年我们提出了实验室部分数据、设备共享资源清单,并在互联网上面向全国范围主要从事遥感技术研究应用的单位进行了发布。共享模式采用合作、技术支持、到实验室开展科学研究、一定范围内免费共享等多种方式。

    实验室采用对外发布基金和联合申请重大科研项目等模式,与科研单位和高校等技术优势单位,联合开展了关键技术攻关,达到了“开放、联合”的要求。目前,已经与众多科研院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开放共享和合作,形成了“强强联合,资源优势互补”模式,发挥了实验室的优势资源在相关领域中的作用,加强了技术合作交流,达到了“双促进”的目的,即促进实验室技术水平的提高,促进我国定量化遥感技术的进步。

    在学术交流方面,实验室每年至少举办一次青年学术成果交流会,通过交流提高了青年科研人员的学术水平;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学术交流模式,邀请国内外遥感和相关行业方面的专家来实验室做讲座,委派科研人员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会议。当前,实验室也是中国遥感应用协会专家委员会、国家遥感中心高光谱技术应用部的依托单位。实验室与中国遥感应用协会专家委员会联合举办了多次全国性遥感学术交流会,如“新世纪以来遥感应用进展研讨会”、“遥感技术开拓应用学术会议”、“高分辨率遥感技术发展与地质应用研讨会”、“高光谱遥感技术发展与地质应用研讨会”等,围绕遥感应用在理念、方法技术、应用效果、开拓创新和应用前景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研讨,为深化遥感技术的应用、提升创新能力起到了促进作用。

    记者:实验室未来发展有何具体规划?

    赵英俊:实验室的运行离不开上级部门和依托单位的大力支持。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院高度重视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为实验室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在人、财、物等方面都给予了优先保障和支持。通过核地研院“十一五”基础能力建设的支持,基本形成了高分辨率遥感数据获取—数据处理—应用研究的科研体系。在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十二五”拓展提高项目中,充分考虑实验室能力发展需要,支持引进中红外波段的高光谱遥感系统以完善现有的航空成像光谱测量与数据处理系统,进一步提升实验室的技术水平。

    实验室制定了近、中、远期发展目标,现在正在进行“十三五”发展规划论证,将建成完整的可见光—短波红外—中红外—热红外的高光谱遥感探测系统和定量化信息提取分析系统;在我国对地观测技术发展快速的大好形势下,将充分发挥我国自主卫星遥感的技术能力,以卫星—航空—地面遥感技术为主,结合铀多金属矿产资源成矿理论和其他多源地学信息,深入研发地质调查中的卫星遥感信息提取技术、成矿环境遥感精细识别技术,形成一批相关技术规范,深化研究“天空地深一体化”铀多金属矿产勘查遥感技术方法,开发相关数据处理技术和遥感信息产品,为我国中、低工作程度区及空白区的铀多金属矿产资源突破和国外资源调查与评价提供重要的技术手段;拓展遥感技术的应用,加大高光谱遥感技术在生态环境、核电厂址选择和运行监测等领域中的研究和应用。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