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8月29日 星期五
院士专家热议京津冀科技合作新亮点

    京津冀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应当如何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发挥更大作用?又当在哪些科技领域取得突破?7月12日在天津举办的“京津冀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驱动区域发展座谈会”上,与会院士专家透露了各自的想法。

    北京大学副校长、湍流与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科院院士陈十一首先介绍了北京大学“哑铃状”学科布局及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总体情况,通过“北京大学(天津滨海)新一代信息技术研究院”等实例,向与会代表介绍了北京大学面向京津冀的“科研落地、成果服务”两方面的合作进展情况。

    清华大学副校长、低维量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科院院士薛其坤在报告中介绍了清华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特别是与天津大学等京外高校合作共建国家级科研平台的情况,介绍了“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建设进展,从高校、政府、企业角度提出了“三位一体、协同发展、互利共赢”的思路,以及组建“京津冀(国家)重点实验室联盟”、发挥“2011协同中心联盟”机制等建议。

    清华大学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科院院士雒建斌介绍了该实验室基本情况和最新成果,介绍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CMP项目”和“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两个在津项目情况,从部市合作推进重点实验室管理模式创新的角度提出了建议。

    北京科技大学校长张欣欣则围绕“提升国家重点实验室贡献度、服务区域发展重大工程需求、引领区域产业转型”这一主题,结合“国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学中心”等基地建设,介绍了立足优势学科推进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经验,提出建立产业化推广机构、研发中试基地等建议,拉近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区域发展的联系。

    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以该校主持开展中药大品种二次开发为例,介绍了高校利用学科资源优势,服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实践经验。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