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8月23日 星期六
鲁奖评委会回应令人失望
文·句艳华

    ■玉渊杂谭

    突然而至的一场攻击“天才韩寒”的风波,把之前正在风口浪尖煎熬的鲁迅文学奖救了。我始终认为,比起至今尚未有明确证据的所谓韩寒代笔,鲁迅文学奖屡屡调戏文学,调戏诗歌,调戏大众,才是文坛显而易见并将留在青史上的大丑闻。

    这几天,不知还有多少人注意到,鲁奖评委会的几位评委在某报做出了“回应”。其中一位还特意撰写了人们对周啸天获奖质疑的回应文章。看过之后一个感觉,不得不说,作为作协领导下的队伍,评委们的确很“高大上”。这里想奉上几句评语:绝对正确,无关痛痒,蜻蜓点水,说了像是没说。“质疑是改进和完善的良药”这样轻描淡写乃至有些转移矛盾重点的回应,与社会各界的情绪和质问完全不匹配,颇显傲慢。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在诗歌、报告文学奖外的奖项上,这届鲁奖还是选出了大家认可的作品。即便是诗歌奖中,其他四位获奖者和作品,也还是比较能服众的。但不好意思,说句老百姓的大俗话,一颗老鼠屎彻底坏了满锅汤,而且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既然评委们在其他文学门类上的审美没有偏差,表现出了应有的水平,那为什么偏偏在这里掉了链子?评委们将如何自圆其说?

    根据评委们所言,周啸天的获奖,比较重要的考虑是扶持古体诗创作:“在‘鲁迅文学奖’诗歌奖中要有诗词的一席之地,这是结构上的要求。”据说此次评奖共收到古体诗作品不过区区十多部,但是评委们无论如何要在诗歌奖项中给古体诗留出一个名额来,并相信“接下来的四年将会迎来古体诗的创作高潮”。

    好吧,我们暂先对评委会对古体诗的这种美好愿望表示一下肯定和理解。我想说的是,周啸天获奖后,民间确实有大批的打油诗爱好者连连叫好,声称自己眉开眼笑,从今找到了知音。鲁奖是该起到某种引导作用,但这种失却文学标准的摊派、平衡,我认为更多属于中国式机关的一种一厢情愿、自我贴金的特色,明目张胆妨碍公正原则不说,还要全社会领情:你瞧,我可是扶持了弱者哦!我认为宁缺毋滥的空缺比这种打包送人情更加具有导向意义。

    评委会对零票现象的说明是,所谓出现零票,实则是为了避免票数过于分散,评委们事先做了沟通,要将票数集中,避免无效工作,比如出现每部作品都得票,但每部票数都不高的现象。这一项解释假如属实,给人感觉真是自打脸面。这只能说明评奖程序设置得不够科学合理,让提名作品没有平等的评奖机会。——这样的话,鲁奖评委会乃至作协是否应担负一些责任?

    最后一点,一部分评委对评奖机制改革“吐槽”。鲁奖评奖机制今年做出了较大的改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实名制投票。这应该是一个当前环境下相对合适的方式。但很多评委对此很不适应,感觉众目睽睽之下,自己的投票更加举步维艰。这里有点疑惑,假如评委们一直都像他们表现和声称的那样公正无私,那么公开不就是一个很好的自证方式吗?假如他们确实容易被包围在各种团体和地域利益中,实名投票不是更有利于他们甩开包袱吗?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