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8月15日 星期五
别忽视了工业遗产的科学传播价值
文·本报记者 刘 莉
德国西威斯特法兰工业博物馆。观众正在巨大的厂房内参观仍然可以运转的机器。
德国西威斯特法兰工业博物馆。儿童正在体验采矿过程。

    始建于1906年中国最大的民营电厂——武汉既济电厂被整体拆除,始建于1908年曾是亚洲最大火车站的济南老火车站拆除后却又要花15亿复建,世界三大浮法玻璃企业之一、中国玻璃生产功勋企业、“一五”期间兴建的156个国家重点项目之一——洛阳玻璃厂老厂区已被拆得片甲不留……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工业布局的调整,大量新中国成立前的外国投资工业、洋务派和民族资本企业、改革开放前建设的工业企业等被大规模拆除,执着于历史文化保护的学者们不时发出“亟待保护”的呼吁。

    8月初召开的第21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上,来自中国科普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从另一个角度解读了这些特殊遗产的特殊价值,他们呼吁:重视工业遗产的科学传播价值。

    工业遗产承载我国百年创新历程

    “工业遗产本身承载着我们国家近代百年的创新历程,它记录了科技创新的足迹,记录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变迁,中国近百年的工业化历程,实际经历了从屈辱到自强奋斗的过程,工业遗产本身是这样一个见证。”中国科普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罗晖博士说。

    中国近代工业兴起于清末,被洋人的坚船利炮敲开国门后,为了向进行贸易的外国商船提供修船服务,在香港、广州、上海等地出现了一些外国人开设的修船厂,这些船厂是中国出现的最早的近代工业企业。后来,为了抵御外侮,镇压起义,清政府中的洋务派官员开始引进外国机器设备和技术来生产近代火器、轮船等,近代官办企业开始出现;为了给这些工厂提供原料,又陆续开厂矿、修铁路,近代产业由兵工业逐渐向矿冶、交通运输、纺织、公用事业等领域扩展。

    新中国成立后,苏联援建的基础上,我国逐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而且开始自主创新的步伐。

    中国科普研究所孟凡刚博士列举了一些典型的工业遗迹,让人眼前一亮:曾国藩在安庆创造的安庆内军械所,主要生产子弹、火药、枪炮,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台蒸汽机、第一艘轮船,中国近代的军事工业即发端于这个小小的随军工厂;江南机械制造总局,翻译了大批西方近代科学技术书籍,对中国当时科学技术人员的培养影响深远;1909年建成的京张铁路,由中国人自行建设完成的,总工程师是詹天佑;开平煤矿是中国大陆第一座用外国的机器设备和技术生产的近代大型煤矿。

    还有苏联援建下的我们建立的汽车工业,石油工业,核武器的研究制造等。比较典型的有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大庆油田、原子弹生产基地国营221厂等。“中国科协牵头实施组织的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涉及到很多最早一代从国外回来的科学家,他们很多人的经历都离不开当时两弹一星研制过程,也离不开这些最早的研制基地。”罗晖说。

    她介绍说中国科普研究所最近启动了工业遗产研究,联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有关专家,开始梳理具有代表性的工业遗产名录,希望近期能正式出版。另外她们也选择了一部分有代表性的工业遗产,对保护的现状进行实地调研。

    保护现状堪忧,保护方向单一

    调研的现状不容乐观。她们在湖北等较早对工业遗产进行保护的省份看到一些保护较好的遗产,但更大量的工业遗产保护现状堪忧。

    城镇化的脚步和工业化转型的需要让大规模拆毁似乎发生在短暂的一瞬间。《武汉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规划》报批时拟定的工业遗产为29家,可是保护的速度没有赶上拆毁的脚步,报批期间就有两家被拆除(武汉绒印厂、武汉毛纺织厂),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

    一些幸免于难的遗迹,虽逃脱了拆除的厄运,但“我们去看解放前英国人在武汉建的一个打包机厂,本想将其作为科技馆的一部分,可是除了楼,里面的工业设施早已不见踪影。”现场的状况让中国科普研究所刘向东博士和调研团队的很多人觉得痛心。

    中国科普研究所陈玲研究员说,工业遗产拥有历史、科学技术、社会、建筑或艺术价值,目前我国在工业遗产价值认定和开发上更多考虑了历史文化和建筑价值,忽视了其在工业历史、技术创新和科学传承方面的价值。此外,我国对工业遗产的再利用一般都是发展创意文化产业,这实际上仅仅保留了工业遗产的壳,即原有建筑,其精髓即工业遗产的科技价值、创新精神、企业文化则荡然无存。

    北京798厂的改造就是典型的例子,现在的798除了包豪斯风格的厂房,其他已经与原来的798厂没有关系了,参观者对798厂的历史、生产技术、产品等并不关心,也起不到任何传播科学的作用。值得关注的是,调研团队发现,现在的很多工业遗产再利用都在向这个方向发展,如汉阳利用汉气、国棉厂原有旧工业厂房改造为“汉阳造文化创意产业园”,华新水泥厂旧址未来利用方向也可能是创意产业园。

    国外重视挖掘工业遗迹的科技价值

    中国科普研究所李朝晖博士曾考察过德国鲁尔工业区的工业遗迹保护状况。他觉得其中很多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鲁尔区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区之一,是德国的能源、钢铁和重型机械制造基地。上世纪50—60年代,鲁尔区面临发展转型,转变以电子计算机和信息产业技术为龙头, 多种行业协调发展的新型经济区。当地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将废弃的矿井和炼钢厂改造成博物馆,将废弃的煤渣山改造成滑雪场,开发出了一条别具特色的工业文化旅游路线。

    利用废弃的工业建筑改造而成的威斯特法伦工业博物馆、海关关税联盟煤矿建筑博物馆,已经成为鲁尔区“工业文化之路”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并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文化遗产。

    从1998年开始,鲁尔区区域管理委员会组织制定了一条区域性的工业遗产旅游线路,将全区主要的工业遗产旅游景点整合为著名的“工业遗产巡游线路”(Route-industriekultur 简称RI)。该线路包含:25个重要景点,其中3个为锚地,专为游客提供整个区域工业遗产旅游信息;工业技术和社会历史博物馆;不同时期建造的居民区;还规划了覆盖整个鲁尔区包含500个旅游地点的25条专题游线。

    “不仅关注它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更注意对它的科技价值,创新精神的挖掘和展现。”李朝晖说。

    将工业遗迹保护纳入科普设施建设规划

    “工业遗迹的科学技术水平反映了当时我国工业科技的发展状况,反映了技术、经济甚至社会发展的历史,通过传播有利于公众了解我国当时的科技水平、工业科技的发展脉络及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工程师们当时在艰难的工作环境中表现出来的毅力、爱国、求知创新以及取得的巨大成就也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传播,有利于公众了解工程师们的科学探索精神,向公众传递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科学思想。”罗晖说。

    她建议,将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纳入公共科普服务体系,特别是科普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科学工业博物馆是我国科技馆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通过对工业遗产的积极改造,加快我国专题类科技博物馆的建设,打造城市的工业文化与科学名片。

    “利用工业遗产建设科技、工业博物馆乃至科学中心,一是可以解决中心城区科技馆用地困难的局面,二是可以改变目前我国科技、工业博物馆弱化的状况,三还有利于改变我国科技馆众馆一面,同质严重的问题,实现科技馆的差异化多样性发展。”罗晖说。

    ■链接 

    国外工业遗产保护案例

    英国曼彻斯特科学工业博物馆  1983年建成开放,前身为利物浦火车站,是对曼彻斯特城市历史有重要影响的一个地方,1975年火车站关闭,曼彻斯特市议会同意将其改建为博物馆,博物馆的目标是反映科学、创新和工业如何创造和维持了现代社会,任务是通过展览,探索科学与工业结合及现代社会的发源,理解曼彻斯特的科学、技术和创新对公众生活的影响。

    澳大利亚POWERHOUSE博物馆  作为澳大利亚实用艺术与科学博物馆的旗舰于1988年开放,博物馆数度搬家,直到迁至Ultimo发电厂才固定下来。Ultimo发电厂建于1899年,用于给悉尼有轨电车提供电力,于1961年关闭,博物馆是澳大利亚文化、历史、生活方式及物质遗产的家园,给参观者提供了一个丰富而多元的综合理解视角。博物馆收藏广泛,约有50万件藏品,实物从飞机、火车、蒸汽机车到服装、家具、设计及科技创新产品,领域涵盖历史、科学、技术、设计、工业、装潢、音乐、交通以及空间探索。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