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6月13日 星期五
就近就业与家庭重建
□ 钟育浩

    两千年前,中国的哲人孔子曾经在《论语》中告诫天下的子女:“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孔子的意思很明白,如果父母老了,没人照应,子女就不应当远游,而即便是不得以要远游,也必须给父母找一个安顿的方法。对于当今社会,孔子的话似乎已经没有多少意义了。毕竟,年轻人出门求学打工,为家庭谋求更好的生计和发展,这已经成了一个普遍的现象。而现代国家不断发展的福利体系,也可以代替子女给老年人养老提供保障。

    然而,在笔者看来,孔子所告诫的子女“远游”问题依然值得重视。首先,家庭中的青壮年远离家庭所造成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问题非常严重,对于安顿这些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我们国家的财力还无法完全覆盖。

    其次,青壮年人口远离家庭就业,还会使得家庭的幸福感降低。对此,笔者自身有着深切的体会。笔者在一所国际学校组织了一个以关注老年人为宗旨的社团,并定期去养老院关爱老人。在这种活动中,我们所有的社团成员都感受到,其实老人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关爱和交流,而并不是物质上的帮助。对于他们来说,和年轻人的交流、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就是给他们最好的礼物。

    对于留守儿童,这自然更不必说,每年春运期间,我们都可以在新闻图片上和电视上看到他们和父母亲离别时的画面,无奈、不舍和心酸,孩子们脸上的泪水足以说明一切。事实上,对于成年父母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当他们在外面遭受了挫折,当他们面对种种困难,孤身一人面对这些问题,该是多么艰难。家庭成员往往各地分居,家庭和家庭价值观缺乏有利的时空支持,使得当今的中国面临着一个新的“家庭重建”或家庭守护的难题。

    解决家庭重建的难题,首先要做的就是应当为家庭提供时间和空间上的支持,把就近就业政策作为未来中国城镇化的方向。近年来,中央一再强调,中国的城镇化应当以人为核心。笔者认为,就近就业,促进青壮年劳动力在家庭附近或不太远的地区就业,这就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的具体表现。我们可以设想,如果工作地点和家庭住址的车程在一个小时以内,那么工作者将可以实现每晚回家休息;而如果工作地点和家庭住址的车程在两三个小时以内,那么工作者也至少可以实现每个星期或每个月回家探望一次。

    如果就近就业的政策得以真正实现,这将首先分担上文提到的财政负担问题。如同上文所提到的,纯粹福利模式的社会养老会需要大量的财政支出。但事实上,老人和小孩并不是完全被动和消极的关爱对象,如果家里的青壮年人离家庭不远,而他们的身体条件又还允许,那么他们完全可以相互扶持,照顾自身。老年人可以在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父母亲可以通过晚上或周末陪伴孩子学习,带老人看病。一旦实现近就业,这些需要统统“外包”给社会的活动都可能在家庭内部进行解决。

    而且,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家庭的相互扶持对于家庭成员来说与其说是一种负担,不如说是一种心灵的慰藉和幸福感的提升。一旦家庭成员的时间和空间被拉近,家庭就将再次成为一个时刻为每个成员提供帮助的港湾,而不再是一个一年等一回的乡愁。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