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9月27日 星期五
农业发展循环经济,怎样才更高效

    主持人:姜晨怡(本报记者)

    嘉宾:黄智敏(中国气象局荆州农业气象试验站高级工程师)

    循环经济不是一个新概念。在国家大力推动下,循环经济正在各地积极试点并推广。最近,有消息显示部分地区精心打造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并没有创造显著的效益,反而陷入债务泥潭。很多循环经济项目发展不下去。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冷静反思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循环却不经济,这是为什么?

    事实上,一提到循环经济,人们往往想到的是工业、制造业领域的废水、肥料再利用,或者是垃圾循环处理。各地的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也往往以工业为基础。然而,作为循环经济的重要方面,农业方面的循环经济模式缺少有人提及。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恰恰是最易上手,也最普遍的一个方面。

    去年底,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将围绕循环工业、循环农业和循环服务业三大领域,以一系列循环经济示范工程为抓手,构建循环经济的产业体系。将通过建立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激励农民自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我国有哪些高效的循环经济模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有什么好方法?推广起来又有哪些困难?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充分利用气候资源

    科技日报: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为0.101公顷,不足世界人均耕地的一半。由于土地资源是有限的,要增加粮食等农产品,那就需要发展资源科学利用的循环经济。众所周知,农作物的产量,90%—95%以上来自光合作用,这里面就有一个气候资源利用问题。能否请您谈谈是否能够利用气候资源,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黄智敏:气候资源是一种可再生的资源,人们应该把充分挖掘利用气候资源,提高气候生产力、光能利用率,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循环经济新的生长点。然而,气候资源不像土地相对稳定,变率较大,尤其是一些气象灾害,既需要抗御,又更多的是顺应。

    科技日报:是否有一种模式,能够充分利用现有气候资源,并且能够增加粮食或者其他作物的产量?因为气候资源往往是不受人们控制的,所以这里面有没有什么高效的方法?

    黄智敏:其实有一种大家已经比较认可的方式,我们叫做高效种养模式。它的特点是在其设计与优化配置上,必须根据生态经济学、农业气象学、作物栽培学等原理,按系统科学方法,合理配置。因为是农业循环经济方面的问题,所以以生物生产为主导,充分挖掘气候资源,力求使得土、水、肥、种等资源互为助力。反映到最终的结果上,则是按照生态、时空、物能流转换、产业组链(网)等多种规律,通过工程、生态、生物、农艺上的技术改造以及采用适应性措施,对不同生态型作物(动物),各有偏好等差异的作物(动物)搭配,达到相容生物种群间相得益彰。也就是说,既发挥其生态功能,又发挥其立体增值效益。

    因地制宜设计农业生态更能增加经济效益

    科技日报:这样听起来是一个特别好的概念,但是还有点不清楚。如何既发挥其生态功能,又发挥其立体增值效益?

    黄智敏:想要发挥生态功能,重点是要掌握自然环境和气候环境的特点。所谓生态功能,大多以农业湿地高效种养模式为例子。由于它产生在特定的湿地环境,而且又是曾经受到过人类活动干预的“湿地”。这一奢水且多种微地貌的环境,在生物圈中具有特殊的结构和功能属性,它拥有丰富的水土,包括能引诱外来珍稀禽类,可携带补充微量元素或装点优雅环境的资源;具有生物种群、群落的多样性和较高的初级、次级生产力;能有效地调节气候、调蓄洪涝渍水;能通过水的特有作用,淡化有害物质浓度、净化环境、清除污染,可誉为准“自然之肾”的功能。因此,在此地所建立的高效种养模式,就应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包括对大环境和生物间自我生态调控功能。

    而立体增值效益则是一个更高的要求,其高效种养模式应具有立体结构、生态功能、市场属性、综合效益。它不只是在景观上立体,而是在生物再生产、经济再生产上具有多维立体结构和功能。在广度上,它讲究生物多样性,建筑在农、林、牧、渔、鸟、虫、微等生物生产的环境中;在深度上,对资源的保护性开发,要具有相当的深度,如对气候、土壤、水分、生物、劳力、资金、物资、科技、信息等资源的开发要统筹规划,既深度开发,又积极保护;在高度上,既把握物、能流转换规律,适度延伸食物链(网),又按照经济增值(殖)规律,延伸产品加工、贮运、销售链条,达到多维经济增值。

    科技日报:这样听起来,如果能够在农业循环经济的层面,集资源优势于一体,借助于理性的人为干预,那么很多无法利用的资源都可以高效利用了。目前有哪些具体的模式在农村推广呢?

    黄智敏:其实具体的形式有很多,主要依靠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而各有不同。总体来讲大致有四种。一是单纯高效种植模式,即充分利用气候、土地、生物适应性的时空差,在周年内实行作物连、间、套、混、再生,达到一年二、三熟或多种多收。这是一种以提高复种指数为核心的模式。二是单纯高效养殖模式,充分利用空间、水体,人为构建食物链或加增益、减耗环,实行鱼、禽、畜立体分层混、套、兼养。诸如家鱼分层养殖,上层为肥水性鲢、鳙鱼,主食浮游生物;其排出粪便有利于水草生长,可供中层草食性草、鳊鱼食用;下层为鲤、鲫鱼属杂食性鱼,主食螺蛳等底栖小型动植物,残屑等。这样各得其所。三是种养结合的高效模式,充分利用土地、水体、空间,对不同生态型动植物进行立体种养,优化配置;或按物能流转换规律,使之在各自生态位共生共栖,互利互惠。典型的例子是甘蔗与食用菌间作,食用菌收后,将菌渣粉碎,掺制菌糠饲料喂猪,猪排粪便喂鱼。四是种植与加工、养殖与加工结合的高效模式,形成现代生态立体种养加模式,可以综合增值。

    缺乏人才阻碍高效种养模式推广

    科技日报:如果能按照这种思想来进行设计并付诸实施,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是极大的促进。那么这种高效的种植模式,在现实中推广情况如何?遇到了哪些困难?这又是为什么?能否具体讲一讲?

    黄智敏:其实,高效种养优化模式,从它诞生时就受到了省、市(地区)县级党委与政府的高度重视。如在湖北荆州市,政府专门行文推广“四湖研究”高效种养优化模式成果,并组织专家教授讲师团,巡回16个县市,讲成果推广万人大课;现在有13种高效种养优化模式,在湖北省推广达百万亩以上。很多媒体也给予了报道,也就是说,在现实中是有很多成功成熟的案例的。

    然而,近些年来,由于原来一些推广优化模式的农民,年事已高,年轻一代农民大量涌入城市打工;加之优化模式属精耕细作,当然也要求有一定的科技知识;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几近解体,这样与20世纪90年代推广盛期相比,面积有所萎缩。但有部分农民应用高效种养优化模式的优化机理,根据市场需求,配置了新的模式,如在潜江市试验、示范的虾稻共生(即小龙虾与水稻)优化模式,它既能收入可观的小龙虾又能收入无污染生态优质米一季水稻,类似这种模式也正在崭露头角。

    科技日报:未来在应用高效种养优化模式的设计思路与机理上,如何在广大农村、农民中推广开来?是否还有赖于政府等有关部门的顶层设计?

    黄智敏:由于高效种养优化模式属农业循环经济范畴,人们不可等闲视之。加之目前在农业科研成果推广上,正在向有利的方面转化,只要能再度引起基层政府与相关部门重视,是可以进一步推广与发展的。在我看来,应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行政倡导号召,社会各界共促;依靠种田大户,培植示范基地;科技部门牵头,组织观摩培训;依靠媒体宣传,疏通产品营销。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