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雪域高原的“医疗航母”,西藏军区总医院发展之迅猛令人叹服。从1996年全院只有1名硕士研究生到目前拥有5名博士后、18名博士和48名硕士研究生;从进藏之初只能诊治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到现在开展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介入治疗、器官移植、关节置换等150多项新技术、新业务;与10年前相比,医院门诊量、手术量、收治病人量均增加了5倍以上……
一个甲子的历史传承,现代医院的蓬勃活力,在这里实现了完美对接。咀嚼这一连串耀眼的数据,全院官兵都认准一个理儿:只要作风实,就能成大事。
院风:传承的力量最恒久
7月中旬,高山病科主任黄学文从北京出差一回到医院,就拿着两张机票和一张住宿发票到财务供应科报账。工作人员看了后疑惑地问:“您出差怎么没有餐费发票呢?”黄学文摇着头说:“医院都把每月的伙食费发给我们了,在家吃饭也同样花钱,还报销餐费干嘛?”
这些年,该院一直有个好传统。在副院长刘厚东的带领下,每年都对全院医疗设备、营产营具、被服、营房等使用情况进行一次集中清理清查,该维修的维修,该淘汰的淘汰,使在用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状态。而每个科室也都会定期或不定期对所属设备、耗材进行清查。去年10月下旬的一天,骨一科主任殷作明按惯例每月对科室设备、耗材进行清查时,发现石膏房一箱快过期的石膏还压在最下层,而上面的都是最新买进的石膏时,当即对管理这种耗材的医师进行了严厉批评。随后,他亲自把这箱石膏取出来,放在最显眼的位置优先使用,防止过期。
2008年的一个下午,刚来医院不久的医学工程科工程师王成俊在仓库清理报废设备时,随手将一台报废的电针治疗仪丢进了废品堆,准备集中处理。没想到被院长李素芝撞个正着。
“小王,这些设备怎么了?为什么要扔掉?”
“都老旧了,无法维修,已作报废处理。”
“那零件也都坏了么?就不能拆下来以后维修其他设备再用吗?”
从此,王成俊每次遇到报废的设备,都要将其大卸八块,看看有没有能用的元器件,好拆下来用于修理其他设备。
医院充分挖掘潜能,整合和集中利用资源。2012年8月,一个医疗设备租赁中心在该院“破茧而出”。该中心采取集中管理、科室借用的方式,由临床科室提前上报使用计划,业务部门统一编排调度,实现了资源共享。
医学工程科主任姜洪刚掰着指头向记者介绍,这一创新举措,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过去5年都收不回成本的设备,如今还不到一年就能收回成本了。
医院还有个不成文的“规定”,重要科研、重大手术由院领导、科室领导亲自上。心肾内科主任陈彬就是一例,不仅每次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心脏启搏器植入术、先心病封堵术等介入治疗手术他都亲自带着医护人员做,而且在工作、生活等各方面对大家也非常关心。他常说:“这是我们的传统,科室就像一个家庭,需要我们每个成员付出艰辛努力。”
医风:行医者的“另一条腿”
今年5月初的一天,一名患者到普通外科就诊,对科主任童宗焰说:“我的病情比较严重,能不能给我开好一点的药,贵一点无所谓,多开一些也无妨。”
童宗焰没有按他的要求做,而是按正常用药量给他开出处方,并耐心解释:“你的病不需要用贵药,也用不着多开药。否则,多花冤枉钱,疗效还不一定好。”
用最短的时间达到最好的疗效,用最少的费用解决患者的病痛,用最好的服务温暖群众的心灵,这是医院几十年不变的承诺。
采访过程中,医院政委唐明文对记者说:“现在特别提倡医患和谐,和谐不是挂在嘴上的空话,只有你和患者掏心窝子,病人才会把你当亲人看待。”
年近八旬的拉萨市城关区居民林菊英老年丧子,与孙子相依为命。6年前,她疾病缠身,却无钱医治。绝望之时,总医院的官兵送医上门,帮她渡过了难关。
谁知屋漏偏逢连夜雨。去年,林菊英的孙子又不幸查出癌症。医院再次伸出援手,免费为小孙子手术、化疗,并积极与内地医院联系,让老人陪着孙子到内地治疗。
一直以来,医院推出的系列便民、惠民举措,让病人甜滋滋的:斥资建设临床信息系统,开通电子病历及门诊检验系统,杜绝滥用抗生素,以此限制大处方,降低病人费用;启动“白内障复明”“心脏康复”“肢体残疾儿童矫治”等惠民工程,利用周末和节假日深入基层免费巡诊;接诊过程中,要求医护人员与患者耐心交流,给予他们最满意的诊治,使之得到充分的身体治疗和心灵安慰……
特别是在高寒缺氧环境里巡诊,不仅仅是对健康的透支,更是对心理意志的考验。2012年春节,已经在高原工作了20年的药剂科药剂师赵晖,随“为兵便民流动医院”远赴藏北巡诊,因劳累过度,发烧病倒在发药车上。战友们扶她去休息,可还没缓上两口气,她又坚持回到车上发放药品,她说:“牧民们来趟流动医院不容易,我一定要坚持。”
在西藏军区总医院,帮助患者大小便、擦洗身体等看似由护士来完成的工作,有时医生也会主动上阵。一次,神经外科一位病人排便十分困难,护士们用药物、灌肠等方法都没有奏效,病人十分痛苦。一名医生见状,毫不犹豫地走上前去,戴上手套用手伸进病人肛门,将大便掏出来。
“医者得用两条腿走路,一要医术高超,二要医德高尚。但二者相较,医者仁心最重要。”李素芝发自肺腑地说。“只有真正把病人当亲人、当朋友,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医者’。”
家风:安身立命的金字招牌
在西藏军区总医院,人人都熟知一些不成文的规定:办公桌椅坏了尽量自己动手修;器械报废要留下零部件以备后用;文件资料需双面打印;写请假条用纸不能超过手掌大小……
去年拆除旧办公楼前,营房科一位新来的助理员向院务部黄立涛部长建议:用几台大型挖土机一鼓作气把旧楼推平,然后找车把碴料拉走倒掉。不料却被黄部长一口否决,理由很简单:从旧楼里拆下的砖块可用于建设医院围墙,天花板上的铝合金材料可用来给陪护病人的贫困群众搭建临时住所,其余的土石集中起来还能填埋新建大楼的基坑……
转眼一年过去了,黄部长的“小算盘”全都实现了,那位助理员也打心眼里信服了。
30多年前,在攻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这个难关时,医院的条件极差,根本没有实验室。李素芝索性就在“太平间”旁找了一间旧仓库,整天吃住在里面做动物实验。没有实验设备,他就用自己的工资买;没有实验动物,他就拿钱东奔西跑到老乡家买;没有临床经验,他就利用休假机会到内地医院学习。而这期间,李素芝的父母先后因病去世,他都由于动物试验进入关键期而错过了与老人见最后一面的机会。
经过长达20年不懈研究,经历200多次失败考验,他终于成功主刀世界首例海拔3700米以上高原浅低温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为千千万万的高原军民带来了福音。
李素芝不仅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高原,还让全家人在西藏扎下了根。女儿李楠从第三军医大学毕业后,自愿来到西藏军区总医院工作。妻子郭淑琴从大连退休后再次赴藏,成为医院妇产科一名不拿工资的编外专家。前几年李楠在内地上学,李素芝要求有关部门按规定办,停发了她的高原工资。母女俩外出办事,从不用公车,都是搭公交。他常对身边人说:“在总医院可以有不交医疗费的贫困患者,在我身边绝不能有搞特殊的人。”
政委唐明文3年前调入西藏军区总医院后,亲眼目睹了李素芝以院为家、勤俭建院的崇高境界,也身体力行,相互支持,共同建好这个温馨的家园。为了在西藏“安家”,唐政委还专门从成都把爱人“请”到了拉萨,在高原并肩奋战。
采访中,军地领导都说,在总医院党委“一班人”的带动引领下,良好的“家风”已经成为医院安身立命的“金字招牌”。(杨燕群 张立军 许凌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