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4月21日 星期日
世界强国“质量振兴”战略带来的启示

    决策视野

    上世纪50至90年代之间,德国、日本、美国、韩国和巴西围绕着应对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巨大挑战,分别实施了“质量强国”、“质量振兴”战略,把质量发展放在国家和经济发展的战略位置,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实现和带动了国民经济数十年的良性发展。

    当国家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质量发展面临严峻形势之际,世界经济强国纷纷选择了质量发展战略,以提高产品质量作为各国应对国际经济或金融危机的战略部署,作为促进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的战略举措,作为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和企业管理水平的战略任务。回顾他们的历史实践,或许会带给我们一些启示。

    启示一:“质量强国”是各国在经济转型发展时的共同战略选择,也是各国实现经济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

    把质量发展放在国家和经济发展的战略位置全面推进,是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成功发展规律。实践表明,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面临新一轮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国外竞争压力加大、资源约束加大的挑战之时,各国政府不约而同选择了实施“质量强国”战略,希望以质量发展来提升竞争力、撬动经济发展。

    德国政府通过实施“以质量推动品牌建设,以品牌助推产品出口”的国策,大力推进质量和品牌提升。日本在二战后,做生产和出口的产品质量之低劣一度名声远播,日本政府适时提出了“质量救国”的口号,实施了大规模的质量变革。1949 年日本内阁做出了《关于产业合理化》的决定,制定并严格监督工业品的规格和质量标准,这一政策的实施直接将质量提升摆在与产业结构调整并重的高度。美国政府通过在1984和1988 年两次总统公告中强调了“重新确立美国的领导地位将需要对全面质量管理和持续质量改进原则的坚定承诺”,随后1987 年美国颁布了“国家质量振兴法案”,设立鲍德里奇国家质量奖。韩国政府从1995 年开始推行“100PPM 质量革新运动”,旨在将不良品率减少到每百万产品中少于100 个。在1997 年的经济危机期间,韩国政府不仅没有弱化,而且强化了质量工作。巴西政府在1990年制定了“新巴西计划”,其中,《巴西质量和生产力计划》是“新巴西计划”中重要的一个。

    实践也表明,各国在实施“质量强国”战略的5—10年之间实现了经济的赶超发展。通过提升产品质量,在宏观层面上,以质量竞争力获得了国际市场,促进了产业转型,提高了经济的发展质量;在微观层面上,企业质量意识和能力增强,产品质量水平赶超竞争对手,打造了一批高质量的国际知名品牌,正如1950年,戴明曾对日本企业所预言的:“5年之后,你们产品的质量将超过美国”,而日本只用了4年。

    启示二:以创新促进质量提升是实施质量战略的有效途径

    建设“质量强国”必须以“质量强企”为基础,作为“质量强国”战略主体的企业,必须依靠创新和技术进步来保证和提升产品质量、促进新产品开发和品牌创建。各国企业实践表明,质量提升不仅要依靠质量管理的改进,更重要的是要以技术创新为抓手。通过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改善品种质量,提升产品档次和服务水平,研究开发高质量、高附加值的创新性产品和服务,这是实现质量跨越性和根本性提升唯一有效途径。

    美国将《质量振兴法案》关于设立鲍德里奇质量奖的部分补充到1980年颁布的《史蒂文森—怀勒技术创新法》之中,使技术创新和质量提升更加紧密结合起来。同时,美国政府将国家质量奖的工作安排和经费预算列入到创新和竞争相关的法案计划中,充分体现了创新和质量密不可分的关系,“以创新保质量、以质量促创新”是企业实现长期质量发展的根本途径。1990年颁布的《巴西质量和生产力计划》中,强调了产品的技术、质量、价格的竞争性,这一计划将产品的技术和质量有机结合作为企业竞争的综合实力。

    启示三:要按照发展的规律和质量内涵的变化,准确把握质量工作的着力点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存在一定的规律,质量的内涵也在不断演变,在工作中准确把握客观规律、找到符合国情的发展着力点是成功的关键。各国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处于较低水平时,往往追求“数量发展”,单纯经济规模的扩大足以满足发展的需要。当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质量发展”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可持续的动力,而宏观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最根本的基础是产品质量的发展,在实践中理解和把握这种发展规律、找准质量工作的主线是做好质量工作的根本。

    德国政府抓住了产品商标、品牌和标准化工作作为提升质量的着力点。首先,通过商标和品牌表达产品的质量保证,在德国,一些家喻户晓的品牌无需检验就能得到消费者认可,也就是说质量铸造了品牌,品牌保证了质量。同时,德国标准委员会作为发布工业标准的机构,及时把国家颁布的各项行业法规转化为具体的业内标准,成为认证机构开展质量认证工作和企业组织生产的依据。日本政府通过设立戴明奖和日本质量管理奖以及开展日本质量月活动等措施着力推进本国产品质量提升工作。

    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质量概念已经从最初的“符合性质量”、“适用性质量”和“全面质量管理”演变为当前的“卓越绩效”。可以看出,随着过去半个多世纪质量内涵的演变,各国在全面推进质量工作时所采取的措施也侧重不同,从以质量管理能力和实物质量水平提升为重点,转变为满足“质量发展”所需要的工业制造基础能力、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的提升为着力点。

    (本文由赛迪智库工业科技研究所供稿)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