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6月29日 星期四
扬大“一带一路”研究项目把脉高校“国际吸引力”

    在不久前结束的第十五届江苏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王知言、滕志谦等同学的作品《“一带一路”框架下高等教育国际吸引力提升路径探究——基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苏留学生教育的调查》凭借扎实的研究和新颖的策略建议荣获特等奖,进军全国总决赛。

    2016年1月,王知言和其他几位大二学生,在周卫京教授指导下,组建了江苏高校国际吸引力调查组,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苏留学生的教育情况展开了的调查。

    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从留学规模来看,中国是第一大优质留学生输出国,而在留学生输入国中,仅排第三位,中国出国留学生高学历教育者达90%以上,但来华留学生中接受大专以上学历教育的学生不足50%,呈现巨大的“逆差”,这一现状与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并不完全匹配。中国高校的国际吸引力不容乐观,其中原因何在?

    调研组同学对江苏19所高校内来自24个沿线国家的359名海外留学生进行了调研和访谈,采用数据挖掘、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现象分析、政策与文献分析等研究工具,定性定量相结合,从留学生入学前、就读中、毕业后三个阶段,政府、社会、高校三层面,探究问题和对策。

    通过研究,同学们发现,2013-2016年这3年,留学江苏的人数从1.8万增至3.2万,增幅74.3%,高校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影响力强劲带来的显著增幅。但从来源构成看,东南亚、南亚留学生人数共占65%,对应“一带一路”版图,可见一带地区零星分布,一路地区亚洲段密集,欧非段则相对稀薄。参照来华留学资讯获取渠道的比例,中国高校招生宣传力度不足,高校招生渠道缺乏严重制约着来华留学生规模扩大。

    就读阶段,属于吸引力建设阶段,政府奖学金量大面广,高校基础设施不断更新、留学生教育日受重视,社会安定繁荣。但不可回避的问题是高校的软实力不足、国际化程度偏低、服务管理不到位,导致留学生学业满意度和生活幸福指数偏低。

    毕业后是吸引力巩固阶段,遗憾的是,政府尚未出台相应就业政策,留学生生涯发展空间有限,社会接纳机制未形成。

    对此,研究团队提出应对措施的建议:入学前,走出去;就读中,引进来;毕业后,送出去,使高校留学生教育真正成为中国与沿线国家文化互鉴、民心共通、互利共赢的智力保障。

    通过研究和实践,团队同学们倡议,关注中国高校国际吸引力,练好“内功”,从青年做起。秉持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赢的思路,连接古今丝绸之路,放飞青年发展梦想。

    (吴锡平 崔益军)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