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0日 星期五
口技:用声音编织奇幻世界
□ 高桃芝

    非遗文化之窗

    “禽鸟百兽一身带,真假难辨惊满堂。”口技艺人冠绝古今的表演跃然纸上,令人仿佛置身于声音编织的奇幻世界。

    口技,又称“口戏”,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表演技艺,属杂技的一种。表演者运用口腔模仿鸟鸣兽啸、自然风雨、市井喧嚣等世间万物的声音,同时配以表情、动作进行表演。

    口技,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可追溯至上古时代。古人为狩猎,模仿动物叫声引诱猎物,这便是口技的雏形。《史记》记载,真正意义上的口技起源于春秋战国,公元前298年,齐国孟尝君夜闯函谷关,就是靠一位门客模仿鸡鸣声,引发群鸡啼鸣,守关吏便随即打开城门,孟尝君才得以逃离秦昭王的追捕。到两晋时代,模仿虎啸龙吟、鸾凤和鸣成为士大夫一种飘逸清高的姿态,并出版口技专著《啸谱》,为口技在后来成为杂技艺术中一种独立的表演形式奠定了基础。

    宋代,口技艺人开始在茶楼酒肆活跃、走堂会,直至传入宫廷,以艺术表演形式流传社会。据史料记载,每逢宋徽宗生日农历十月十二,朝中必举行庆典,“集英殿上教坊乐人,效百禽鸣。内外肃然,止闻半空和鸣,若鸾凤翔集”。“效百禽鸣”即指口技,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后边。

    明清时期,口技已进入全盛时期,尤其是北京口技迅速发展,从单一的模拟发声,发展到用多种声音串成一个个故事,被列为“百戏”之一。艺人表演口技不仅有禽言兽语,而且有市声乡谈,既有对自然万籁的模拟,也有对社会情态的模拟。艺人在围屏外表演的口技叫“明口”,躲在围屏里表演的口技叫“暗口”。清人林嗣环在《口技》中叙述了一位口技艺人,模仿出远处犬吠、丈夫呓语、小儿啼哭声、刮风声、泼水声……众声一齐发出,听众为之惊叹不已。

    民国时代,口技艺人张昆山十分擅长学各种鸟叫,号称“百鸟张”,其作品《百鸟争鸣》便是一绝,成为北京天桥“八大怪”之一。“开口笑”尹士林大胆创新改革口技,由幕后走上舞台与观众面对面,站在话筒前表演,运用面部表情和各种动作,将口技变成了视听艺术。

    20世纪中叶,口技艺术在技巧和内容上均日臻完善,模仿火车、汽车、飞机等具有现代性标志的事物,拓展了声域和内容。口技传承人牛玉亮对口技创造出双呼吸、双发声的技巧,赋予口技新的生命。

    口技将扎实的基本功与表演艺术巧妙结合,声情并茂、惟妙惟肖。节目富有生活情趣,艺术感染力强,易使观众产生共鸣。代表作品传统节目有《二鸟争食》《百鸟争鸣》《推小车》等,新创节目有《百万雄师过大江》《胜利大阅兵》《欢乐锣鼓》等。

    我国的口技表演艺术家曾为30多个国家来访大使表演,并多次赴东南亚、欧美等地表演,受到各界高度评价与赞誉。我国口技演员到罗马尼亚演出,学云雀叫,结果引来一大群云雀,在观众头顶上盘绕飞翔,鸣叫不已,博得观众暴风雨般的掌声;还有一次到柬埔寨演出,面对西哈努克亲王、莫尼克公主表演群狗掐架,结果引得附近狗群打起架来,狺狺(yín yín)狂吠,一时难以制止。口技表演艺术家逼真的模仿令人拍案叫绝。

    如今,口技表演用途越来越广泛,不仅用于相声、小品、评书、东北二人转等曲艺和地方剧种节目,还使用在手影戏、皮影戏、音乐广播剧、影视剧的配音、拟音等各种艺术表演中。2011年,口技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口技表演艺术家以唇齿演绎世间千声,用才华照亮世界,一场场鲜活的视听盛宴展现了他们精湛的技艺,传递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作者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