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①: 春蚕和桑叶。 视觉中国供图 图②③: “养蚕”纪念封及内插页。 (中国集邮有限公司供图) 图④: “春蚕”篆刻章。(马国馨院士 刻) |
□ 王渝生
余生忆谭
小学时,我读课文《春蚕》,描写旧社会江南农村蚕农“老通宝”全家在乍暖还寒、春风料峭的时节,为夺取蚕事丰收竭尽心力,结果丰收却又欠债的悲惨故事,留下深刻印象。
著名作家茅盾对桑蚕的生动描述,让我对蚕宝宝的生长过程产生了浓厚兴趣,课外在家里养起了蚕。通过仔细观察和详细记录,我了解到桑蚕具有吐丝的习性,桑蚕的一生需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幼虫期只摄食桑叶,为后期吐丝结茧成蛹和成虫的生命储存充足的营养。当时,在父母和老师的帮助下,我还画了蚕宝宝生长流程图。后来,我在子女和孙子的小学课本中也看到了《春蚕》,他们也在家养蚕、画图,我也因此了解了更多关于桑蚕的起源和养殖等科学知识。
原来,桑蚕起源于中国,由古代栖息于桑树的原始蚕驯化而来,古史中有伏義“化蚕”、嫘(léi)祖“教民育蚕”的传说。“先蚕娘娘”嫘祖,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人物,为西陵氏之女,轩辕黄帝的元妃。嫘祖生玄嚣、昌意二子,其后五帝之一的帝喾(kù)、颛顼(zhuān xū)都是黄帝和嫘祖的后代。嫘祖发明了养蚕,史称“嫘祖始蚕”。
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表明,在距今5000多年前,先民就已经开始养蚕。河南省荥(xínɡ)阳市青台村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丝织物,其年代可追溯到距今5500年左右。浙江湖州钱山漾遗址(距今约4000年)出土的绢片、丝线和丝带,还有山西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距今约6000年至5600年)出土的半颗蚕茧,也都为养蚕起源的时间地点提供了直接证据。
周代,养蚕已有专用蚕室。公元3世纪后期,出现了小蚕恒温饲养,说明当时对于蚕的生长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已有一定认识。直到元代,《士农必用》对蚕生长的各阶段所需温度和干燥才有详细说明。晋代对于蚕的微粒子病和软化病已有所认识,时称“黑瘦”和“伪蚕”。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记载,人们从种茧的选择和盐腌贮藏方面来防治蚕病。宋元时期,对于蚕病的防治更进一步,贮茧方法也出现了日晒和笼蒸。与此同时,作为防治蚕病主要手段的浴蚕方法也得以改进,早期浴蚕主要在河水中进行,宋代出现了朱砂温水浴法,元代出现天浴,利用低温择优汰劣。明代有天露、石灰水、盐水浴种等方法,并采用杂交方法培育优良品种,以提高蚕的防病能力,这是养蚕技术上的一大创造。
我国养蚕技术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为世界蚕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公元前11世纪,养蚕技术传入朝鲜,随后传入日本。秦汉以后,我国的养蚕技术沿丝绸之路传入中亚、南亚及西亚地区。公元6世纪中叶,拜占廷帝国(即东罗马帝国)通过印度僧侣从我国私运蚕种回国,是为西方有蚕业之始。我国蚕桑和丝绸之路西传,成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使者。
现在,我国南方太湖流域、四川盆地和珠江三角洲,合称为我国著名的三大桑蚕基地。
桑蚕产业的现代化,自2000年由向仲怀、杨焕明以西南农业大学(现西南大学)、华大基因的名义,联合提出《21世纪中国的现代丝绸之路——“关于推动中国家蚕基因组计划”的项目建议书》以来,2004年西南农业大学在世界上率先绘制完成了家蚕基因组框架图,其研究成果发表于《科学》,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家蚕表达序列标签数据库。
2022年10月,西南大学又发布最新研究成果:完成家蚕大规模种质资源基因组解析(“千蚕基因组”),在全球首次绘就家蚕超级泛基因组图谱,并率先实现了家蚕这个物种遗传信息的数字化——“数字家蚕”,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作者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技馆原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