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图为广州现存最早的发电机,右图为电力调度复原场景。季春红 摄 |
祖屋,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被看作是承载家族记忆、见证岁月变迁的古老居所。在珠江江畔,有这么一栋楼被称为“广州的电力祖屋”。它就是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泰康路的华安楼。
新中国成立后,华安楼承担了广州电力工业早期生产调度、营业、电表修试、科研和管理等多项任务。近百年来,它矗立于此,见证我国电力工业从小到大、从弱变强的发展历程。
广州最早的电力调度指挥中枢
时光回转,1936年,由著名爱国建筑师黄玉瑜设计建设的华安楼落成竣工。这个占地约800平方米、高7层的建筑,是我国较早使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成的多层建筑,是当时广州规模最大的公寓,也是珠江沿岸的地标建筑。
20世纪30年代,电力对普通百姓来说,还属于奢侈品。有史料记载,这一时期,广东省仅27%的居民能够用上电,但这一比例却已居全国首位。此时,居民用电主要用来照明,而华安楼已经用上了电梯。
新中国成立后,华安楼的功能发生了历史性转变,成为了广州电力调度的指挥中枢。1950年8月5日,广州市人民政府电业管理处在《南方日报》发布置业启事,准备购置华安楼作为新办公楼,1个多月后完成搬迁工作。由此,华安楼开启了作为广州电力生产场所,长达30余年的电业生涯。
“穿越”电力史书的“活教材”
一张张珍贵的图片,一件件承载历史的电力文物,一个个生动的场景再现,承载了广州电力工业发展的宝贵印记。
广州电网电力调度的历史,正是从华安楼发出的第一次调度指令开始的。在华安楼内,有一个用盾构机做成的“时光隧道”装置,展示了电力调配和电力输送的变迁历程。
电力调度是电力工业的核心部门,被誉为电网的“大脑”和“指挥官”。据记载,1952年,广州西村、五仙门电厂统一频率联网运行后,广州电网形成。中南工业部广州电业局成立后,曾先后在华安楼3楼和6楼设立电力调度室。
作为当时的广州电业总部,华安楼见证了广州电力工业发展史上许多重要节点。1971年的一天,成功研制第一块DD1型单相电表的欢呼声从华安楼内传出。这块电表被老一辈广州人亲切地称为 “广州仔”,标志着广州从此开始使用国产电表。如今,50多年过去了,人们依然能从华安楼内电表生产、维修的复原场景中,感受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广东带电作业技术发源地
20世纪50年代,带电作业成为广州电力安全输送的重要技术突破点。带电作业,是指在高压电气设备上不停电进行检修、测试的一种作业方法,是避免检修停电、保证可靠供电的有效措施。在此技术的支持下,电力人员行走云山珠水,上铁塔、修线路、战电弧,为工农业生产和千家万户守护光明。
1958年,广东省第一个带电作业班在华安楼正式成立,拉开了广东电力系统带电作业的序幕。在作业班的带动下,广州带电作业从最初的6千伏高压电场,稳步提升到35千伏输电线路。1967年,为确保广州白云机场飞机的安全起降, 广州供电公司在全国率先完成了220千伏广新线5.1公里线路带电改道。这条线路在当时是全省第一条,也是唯一一条220千伏线路,承担了广州70%的供电负荷。短短的几年时间,华安楼见证了广州带电作业的一次又一次的超越。
时隔11年,华安楼内再次传出轰动全国的好消息——广州供电公司研制出全国第一套导流均压服,并成功完成动物实验和人体触电试验。这是一次在带电作业人体触电保护措施方面的突破性研究。随后,广州、武汉、郑州、南宁、柳州等地的电力单位联合在华安楼内成立了 “中南地区带电作业情报网”,这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带电作业情报网组织。
1984年,广州供电局总部从华安楼搬离,这里成为该单位的设计室及用电管理所、电能计量所的生产和办公场所,并于次年2月在首层开办华安商场,经营家用电器、电工器材、电气仪表、高低压电气安全用具等,直至1987年5月结业。
如今,经过改造后的华安楼已经成为华南地区规模最大、功能最强的电力工业综合展示馆——广州电力展示馆。它用数以千计的工业遗产物件,向公众讲述着广州电力工业发展史。2024年10月,华安楼成功入选工信部第六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是广州市首个获此殊荣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