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学生在兴安县科技馆体验科普展品。 |
图为学生在博白县科技馆做马德堡半球实验。 |
图为学生在三江县科技馆参观航天展品。 |
2024年12月30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县科技馆开馆。这是广西的第17座科技馆。2022年全区仅有4座科技馆,2023年8座,2024年底数量再次翻番。这背后是中国科协和广西各级党委政府“科普服务创新发展”的思路,更是科普为民的决心。
建科技馆并非易事,成本动辄数千万甚至上亿元。经济水平在全国并不靠前的广西为什么能在短时间内发生巨变?大批新馆诞生,如何保障后续运营?科普时报记者随中国科技馆组织的媒体走基层活动,前往广西调研。
主动求变,在困局中寻找突破
广西科技馆数量曾在全国排名倒数第三。2022年,广西110多个县没有一个科技馆。2023年广西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为10.62%,低于14.14%的全国平均水平。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给科学素质的提升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几年,中国科协推动全国科技馆体系建设,也积极鼓励和帮助各省建设市县科技馆。主动求变,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协(以下简称自治区科协)希望以科技馆建设为突破口,为全区科学素质提升创造条件。
2021年起,自治区科协将科技馆建设作为重点课题。深入调研后发现,“基层是有基础的”。百色市科技馆有规划场地但没内容、贵港市有毛坯建筑、钦州市有编制没场地、扶绥县的楼建到3层、柳城县正在盖……
2022年,自治区科协开始通过各种渠道主动汇报、积极奔走,争取自治区党委、政府及各部门的经费和政策支持。
原有政策中,科技馆建设经费是“分灶吃饭”,建市馆市里出钱,建县馆县里出钱。市县拿不出足够经费,科技馆建设就“卡住了”。2023年起,自治区科协考虑将中央财政的“基层科普行动计划”经费,由原来的“均衡式”补助,改为“集中力量办大事”。2024年,在自治区财政厅支持下,用1800万元“基层科普行动计划”中的1290万元和1000万元财政专项经费,正式设立科技馆建设专项,其中1个市馆建设补助1000万元,1个县馆建设补助100万元。
随后,自治区科协广发“英雄帖”:申报市县要有固定场地、人员、编制,自治区科协负责提供内容。
科普展品都是非标设计,单套价格昂贵。如何用有限经费解决科技馆内容建设问题?2023年3月开馆的海南省五指山市科技馆引起自治区科协的注意:五指山市科技馆的展品来自中国科技馆“流动科普资源库”。
这个资源库由中央财政出资、中国科技馆承担建设工作,其中有40余套不同主题、标准化、模块化的科普展品。中国科技馆资源管理部主任龙金晶告诉科普时报记者,为了给基层提供更丰富的科普资源,2020年,“流动科普资源库”开始建设。基层科协提交申请备案后,就可以无偿获得设计图纸,“复制”资源库的展品。起初,资源库是为了中国科协品牌活动“流动科技馆”服务,从2023年起,一些省份在建设市县科技馆时也开始使用资源库的展品。“这样省去了设计费用,能让内容建设的经费节省2/3,同时节省时间。”
利用“流动科普资源库”建设实体馆的思路让有限经费的布展能力大幅提升。
携手共进,在统筹中争取各方支持
2020年完工的百色市科技馆场地,因长期没有内容被其他单位挪作他用。2021年,在中国科协和自治区科协的帮助下,“科创百年”巡展落地百色。百色市科协抓住机会积极组织各部门、各学校参观学习。这让当地政府和百姓第一次体会到了“科技馆是什么”。
在自治区科协和市科协共同推动下,2022年7月21日,百色市委书记黄汝生现场主持科技馆建设会议。他要求:“市直各有关单位要树立‘一盘棋’思想,密切配合,全力支持市科技馆建设工作。”百色市委、市政府配套资金500万元用于场馆装修,增加科技馆编制4人,并为运维经费托底。“没有地方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市县科技馆建设是难以完成的。”省级馆广西科技馆在此轮市县科技馆建设中承担很多专业指导工作,馆长黄星华对此深有感触。
2023年11月23日,百色市科技馆开馆。在“模块化+小主题+特色化”的思路下建设的4个主题展厅,共有251件展品,其中180件直接从中国科技馆“流动科普资源库”中选取。
一份盖着河池市罗城仫佬(mù lǎo)族自治县公章的红头文件这样写道:“将位于仫佬家园内民族文化产业园一层、二层改建为县级科技馆,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该地交通便利,周边建设有博物馆、廉政文化园、中小学校、医院等,符合建设小型科技馆的实施条件。”“若获批准列入,我县将按要求成立工作专班、配套经费和人员编制,争取在2024年底前挂牌开放。”越来越多市县以实际行动积极投入到科技馆建馆工作中来。
科技馆内容建设结合地方资源,是广西多个市县科技馆建设的“法宝”。2024年10月24日开馆的钟山县科技馆,采取“1+4”的做法,在主展厅基础上,与企业共建稀土、钨矿、铀矿和新能源等4个展厅。自治区政协副主席、科协主席黄俊华给予肯定,“要争取本地优势特色产业的企业支持,在市县科技馆布局当地产业特色展区。”
2024年12月6日开馆的平果市科技馆,将科普主题展区分为AB两馆,A馆采取“分主题模块化”的流动科普资源,B馆则协调地方企业出资200多万元,开设“铝产业”科普展区。
着眼长远,在提质中持续发展
2025年1月1日,百色市科技馆热闹非凡,“元旦启新岁,万象赋新程”系列科普活动吸引了众多市民来这里共迎新年。运营一年多,自治区科协将2024年全区乡村学校少年宫科技体验日、卫生健康流动馆等多种科普资源引入百色市科技馆,各类活动让百色市科技馆存在感越来越强。
百色市科协主席邓雅娜很自豪,但面临新的挑战让她也有忧虑:“展教人员不足、缺乏造血功能。”目前百色科技馆8位工作人员,4位有编制。馆里先后选派几位年轻人到广西科技馆跟班学习,但有的回来不久就离开了。目前百色正在探索“一个场馆两种模式”:北楼财政支持、南楼拟与第三方社会化合作运行,建设青少年科技创新中心,希望能够解决造血和人才不足的问题。
2024年12月18日,罗城县科技馆开馆。广西科技馆的唐经纬和7位同事已经在罗城忙碌了很多天。开馆前期展品设计布展、科学课示范讲解都由广西科技馆人员提供支持。罗城县科协主席白高春一直在思考未来如何安排人手,他计划先依靠当地的志愿者团队,同时和当地气象、消防等部门合作。来参加开馆仪式的自治区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梁春花给了他很多鼓励,“市县科技馆要保持可持续发展,后期还要多从人力、社会多元化参与等方面下功夫。”
编制及人员问题是制约科技馆运营的问题之一。据了解,此轮广西全区科技馆建设中,已争取到编制40名,聘用人员等非编制人员数53名。
除了实体馆建设外,流动科普设施也是科技馆体系重要组成部分。2024年12月29日,两辆科普大篷车开进了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东乡镇中心小学。随着机器狗的跳跃翻腾,操场上爆发出阵阵欢呼声。30多件展品前围满了排队体验的孩子,巴马县科协主席覃文芬正忙着教孩子们如何操作。“只要大篷车能开到的地方我们都去。科普大篷车就是要让山里孩子也能亲手触摸科学。”
广西科技馆提供的数据显示,全区目前共有流动科技馆36套,通过为期3-6个月的“区域换展”,为全区100多个没有科技馆的县服务。全区科普大篷车39辆,常年穿梭在乡村,就像科技馆体系的末梢神经,探进大山深处孩子们的科学梦。
为缓解基层科普资源供给总量不足、地区分布不均衡等问题,近年来,中国科协加大科技馆体系建设,以中国科技馆为龙头、省级科技馆为抓手,带动省市县三级体系建设。广西科技馆体系建设的三年之变,正是这项全国性工作的一个缩影。
本版图片均由广西科技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