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06日 星期五
海洋教育:引导青少年奔赴心中那片海
□ 罗明军
图为观众在参观国家海洋博物馆里的“星空课堂”。 新华社记者 赵子硕 摄

    七彩地理

    前不久,海洋经济博览会在广东深圳收官。与此同时,深圳海洋大学正如火如荼地建设当中。建设海洋强国,离不开对青少年的海洋教育。海洋教育的核心是什么?在笔者看来,培养海洋意识,树立可持续的人海关系,是青少年海洋教育的核心。

    感知人海关系

    深圳市海之洋贝壳博物馆是海洋文化意识教育基地。在这里,青少年们不仅能认识许多形态各异、色泽绚丽多变的贝壳科普标本,还能够正确感知人海关系。

    人类最早的货币就是货贝——不是被大浪冲上海滩的贝壳,而是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域浅水中的海贝。能充当货贝的海贝主要是黄宝螺和金环宝螺。位于北印度洋的马尔代夫,终年高温多雨,由1192个珊瑚岛组成。珊瑚礁能够给海贝提供各种食物,是理想的庇护所。作为“海贝之岛”,马尔代夫的海贝品种纯、数量多,是古代货贝的理想供应之地。

    来自海洋的货贝数量充足,既能够满足日常交易需求,又因为到了内陆变得珍贵,具有稀缺性。单个货贝大概1克多一点,重量很轻,却坚固耐磨,不易破碎。货贝的色彩和亮度经久不褪,人类无法仿制。可量、可数,又不用像金银铜那样开矿、加工、铸造和分割,这些特点使得它们在古代具有成为货币的可能。

    从公元4世纪开始,从孟加拉湾到中南半岛,从波斯湾到西非,包括我国云南地区,亚非欧大陆出现了一个利用货贝进行交易、流通的贝币世界。这种贝币体系直到19世纪末才在全球消亡。

    体验人海关系

    海贝等海洋中的植物、动物,潮汐、波浪、石油、天然气等海洋能源,海床、火山、岛屿等海洋地质与地形,形成了海洋的自然生态环境。海岸、海滩、红树林、河口等形成了濒海的生态环境;包括与海洋有关的季风、台风等,共同构成了人海之间的自然关系。

    生活在海边的青少年们,不妨做个海洋教育体验。寻找一些椰子,将椰子的外壳埋在海滩的泥土里,让海水充分地浸泡;几个月后,再把被海水浸透的椰壳挖出来,把外面硬壳去掉;选取露出来的纤维的一端,将椰子放在坚硬的木板上,用木槌使劲敲打,将纤维从椰瓤和外皮中分离出来;再用海水清洗,而后晒干;用干透的纤维织成椰绳。

    历史上,马尔代夫的椰绳由于其拉力、韧性出众,经受得住海水的长久浸泡,深受外国水手的欢迎。马尔代夫又被称为“椰绳之岛”。

    构建人海关系

    人类活动与海洋之间不仅是自然关系,还存在人文关系。

    王维在《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中写道:“向国唯看日,归帆但信风。”季风也称信风。由于信风的风向很少改变,古人常借助信风进行海上贸易和航行活动。从山东到福建、从广东到香港、澳门,有不少供奉妈祖的天后宫建筑;广东阳江以“南海一号”宋代古沉船为主题的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这些海洋民俗、海洋人文景观、海洋文物都是人海互动的产物。

    目前,很多青少年海洋教育还停留在“鱼盐之利与舟楫之便”的简单认知上。实际上,海洋石油开采、海水养殖、海洋观光、海洋运动等涉及各个领域的经济活动日渐丰富,建设“蓝色粮仓”,向海洋要食物,丰富“中国饭碗”的大食物观也早已树立,充分说明海洋已成为人类发展的重要空间。学校和家长应该发力海洋教育,主动培养青少年积极的海洋情感,培育海洋政治学、海洋文化学、海洋法学等高素质人才。

    (作者系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龙城高级中学教师)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