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5日 星期五
“矛盾”故事里说的是矛盾关系吗
□ 张立英
图片源自《给青少年的漫画逻辑学》。(作者供图)

    早在两千多年前,韩非曾经讲过一个矛和盾的故事:

    楚人有鬻矛与盾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这个故事说的是: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能抵挡住所有的矛!”随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能穿破所有的盾!”有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他被问得哑口无言。毕竟,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和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可同世而立。

    同样是距今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的哲学家、逻辑学家亚里士多德也在思考“不可同世而立”这件事。他从命题的真假关系角度来思考这一问题,说两个命题“不可同世而立”,也就相当于说这两个命题不能同时实现(为真)。他还进一步细分了两种“不可同世而立”的关系: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

    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这两种关系。

    假设某个班在组织班长竞选,最终从竞选者中选出一位作为班长。

    如果只有A和B两位同学竞选。那么,如果A当选班长,则B没有当选班长;反过来,如果A没有当选班长,则B当选班长。总之,A当选班长和B当选班长这两个命题一个真,另一个就假;一个假,另一个就真。这种非此即彼的“不可同世而立”的关系,在今天的逻辑教科书中通常被称为矛盾关系。

    如果是三位同学A、B、C参加竞选,情况就不一样了。如果A当选班长,那么可以确定B没有当选班长;但如果A没有当选班长,那么B有可能当选班长,也有可能和A一样没有当选班长,因为C也可能当选班长。这种情况下,A当选班长和B当选班长这两个命题不可同时为真,但是可同时为假。这种允许同时为假的“不可同世而立”的关系,在今天的逻辑教科书中通常被称为反对关系。

    现在回到矛和盾的故事,卖矛和盾的楚国人说了两句话:

    我的盾很坚固,能抵挡住所有的矛!

    我的矛很锐利,能穿破所有的盾!

    这两句话表达了“不可同世而立”的关系,现在请你进一步思考,这两句话所体现的真假关系是前面提到的矛盾关系还是反对关系?

    可能有人会认为,“矛盾”的例子当然是矛盾关系啦!

    但如果拿出“逻辑放大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两句话肯定不能同真,但它们却极有可能都是假的!毕竟,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和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实在都是世间罕见。所以,这两句话应该是不可同真但可同假的反对关系。

    其实,这一现象在某种意义上揭示了对“矛盾”一词的不同理解。不过,就回答以上的提问来讲,答案是唯一的。要想得出正确答案,需要去除头脑中已有的对于“矛盾”一词的先入之见,直接根据文中给出的“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的说明来回答问题。

    尽量避免先入之见的影响,不仅是持有不同观点、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的人顺畅交流的重要法宝,也是促使科学进步的关键要素。正所谓破除成见,以理服人。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教授)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