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①: 2024年全国科普日活动暨第十四届北京科学嘉年华主场活动在北京科学中心举行。(中国科协供图) |
图②: 观众参观“共和国脊梁——中国科学家博物馆馆藏精品展”。科普时报记者 张英贤 摄 |
图③: 中国科技馆推出《华夏之光—文明的烛火》沉浸式舞台剧,观众打卡留念。(中国科技馆供图) |
图④: “新兴科技助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普展”上的气凝胶及其复合材料产品展示。科普时报记者 毛梦囡 摄 |
□ 科普时报记者 毛梦囡
9月15日至25日,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协力建设科技强国”为主题的2024年全国科普日活动,在各地开展。
这是第21个全国科普日。21年,能让不起眼的种子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能让襁褓中的婴儿成为意气风发的青年,也能让这个全国性的科普盛会从稚嫩走到向成熟,并在时光荏苒中被赋予崭新的意义。
==============================
共话前沿,科普也高端
“生物医药科技的持续进步与创新将推动基因精准编辑的实现,预示着药学领域的光明前景。”9月20日,2024年全国科普日特色重点活动“百年学会话前沿”对话会在国家科技传播中心举办,中国工程院院士任其龙、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等出席活动,分享前沿科技成果,探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尽管专家们的语言有些深奥晦涩,提到的知识也十分专业,台下的观众们却听得全神贯注。对这些来自全国学会和相关行业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来说,这场“强强对话”正是他们期待已久的科普盛宴。
放眼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技术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前所未有地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的持续快速提升,“知识补课”式的科普已经不能满足广大群众对科普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更无法满足发挥价值引领作用、建设科技强国的要求,亟需开展更聚焦、更有针对性的工作,引导事关科技强国建设的关键人群了解科学前沿,增强创新自信,激发创新热情。
新时代科普工作该如何转变?2024年全国科普日给出的答案是: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目标,开展多层次、分众化的高阶前沿科普。
此次全国科普日活动中,中国化工学会、中国药学会、中国农学会等“百年学会”纷纷请出重磅专家,回顾历程、展望未来;在“国际大科学计划”科普大讲堂上,中国科学院院士焦念志、王成善讲述海洋负排放和深时数字地球的知识,介绍国际合作现状;在活动主场开设的“新兴科技助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普展”,展示了能让建筑物实现节能环保的气凝胶、跟随嫦娥六号登上月球的玄武岩国旗、“华龙一号”和高温气冷堆模型等,多角度展现我国科技创新成果如何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切实地改变着每个人的生活,体现“科普惠民”理念。
激昂青春,报国正当时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提到,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普工作正是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载体。
2024年全国科普日以高校学生、青年科技工作者、公务员和广大公众为重点受众,尤其重视吸引大学生等青年群体参与。在此次举办的各类前沿科普活动中,青年们不仅有机会直接与院士专家互动,还获得了与其他行业青年科技工作者之间进行交流的机遇,在跨学科的碰撞中完成“再科普”,产生灵感的火花。
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共和国脊梁——中国科学家博物馆馆藏精品展”成为热门展区。公众在一件件真实展品和历史资料前驻足,通过190余位科学家的400余(套)实物、400余张图片,近距离感受他们的辉煌成就与崇高精神。那些泛黄的老照片、磨损的行李箱、熠熠生辉的纪念章,仿佛寄托着前辈们对当今青年的呼唤:国家的未来,在等待你们一肩挑起!
勇担使命,不负韶华。走进中国科技馆“青春报国正当时——青年创新实践作品展”,北京交通大学Rheobot实验室硬科普团队负责人李振坤博士正在向观众介绍他们的“磁控4D打印与软体机器人”项目。这一展区以实物、多媒体和展板的方式,展示了大学生和青年科技工作者面向科技自立自强,开展创新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创新创业成果和故事。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诗篇,唱响了青年群体投身科技、自立自强的心声。
全民参与,精彩不落幕
2024年全国科普日推出“千馆展览探未来”“万场报告话前沿”“千万IP创科普”3项重点活动,以及学会、科普阵地、高校、企业、园区等8项联合行动,通过开放协同的方式联动社会各方参与科普。科普热潮点亮中秋,全国各地共举办20万余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科普活动,做到了广覆盖、多样化,让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公众得以“各取所需”。
“科学不是让科幻文学戴着镣铐跳舞的桎梏,相反,它是想象力的翅膀。”科幻作家刘慈欣在全国科普日活动中这样说道。漫步会场,“文明薪火永传承——中轴线上的古代科技专题展”展现“北京中轴线”在天文学、建筑学、力学、声学等多个领域的科技之美;《华夏之光——文明的烛火》沉浸式舞台剧连接古今,回望北宋时期中国天文学科的璀璨盛况,将科学与文化的交融体现得淋漓尽致,激发公众的文化自信、科技自信。
科普工作如同滴水穿石,绝非一日之功。此次全国科普日期间,上海、四川成都、江苏常州等多地绘制系列科普路线、打卡地图,将科学精神写进一座座城市的文化脉络。除了“云上科普日”永不落幕以外,科普中国联合“学习强国”、微博、抖音、快手、知乎等平台发起的优秀网络科普作品征集活动,也将在“千万IP创科普”话题中持续进行,继续助燃全民参与科普的热情。
青春恰时来,前路漫漫亦灿灿。在这个九月的金风里,新时代科普的画卷已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