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13日 星期五
科学普及是中非科技合作的关键领域
□ 王 挺 张之豪
图为2022年9月6日,神舟十四号航天员“天宫对话”非洲青少年活动现场,当地学生展示活动纪念品。新华社发 李卓群 摄

    编者按 9月6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落下帷幕。近几年,中非科普国际合作驶入“快车道”。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王挺与世界公众科学素质组织(筹)秘书处专员张之豪撰写文章,回顾近几年中非科普国际合作成果,展望未来合作方向。

==============================

    2022年9月6日,来自阿尔及利亚、埃及、埃塞俄比亚、尼日利亚、南非等8个非洲国家的孩子和青年们在线上体验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科普课,他们通过跨越天地的视频通话,感受中国航天员难得一见的太空工作生活场景。

    孩子们的老师是正在中国天宫空间站工作的神舟十四号航天员陈冬、刘洋和蔡旭哲。他们解答了非洲学生们关于太空工作和生活的各种问题,其中包括在微重力环境中空间站里能开展哪些太空实验、航天员如何吃饭洗漱等。

    在这场“天宫对话”中,当中国航天员展示了撒哈拉沙漠、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及非洲主要城市夜晚的璀璨灯光航拍照片时,学生们的笑容和惊讶的表情,点亮了位于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的非洲联盟总部视频会议室。这些照片是天宫空间站在经过非洲上空时,从距离地面400多公里高空的舷窗拍摄到的。

    活动结束后,许多学生表示,他们不知道非洲大陆从太空中看起来是如此美丽。有些人甚至说与航天员的互动激发了他们对太空技术的兴趣,并表示希望自己也能成为航天员,未来代表非洲执行太空任务。

    这场活动是由2021年11月在塞内加尔达喀尔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促成的。会议通过的《中非合作论坛—达喀尔行动计划(2022-2024)》,强调了将科普工作纳入中非航天研究合作的重要性,以鼓励有太空探索潜力的非洲国家实现其目标。

    科技合作对于应对共同挑战和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至关重要。但是,要想充分运用好科技的力量来建设光明未来,通过科普增强人们对科学的了解和推动科技创新同样重要,因为它将为培养科技人才、促进研究成果转化和深化教育、文化及人文交流等领域的合作夯实基础。

    这就是中国和非洲重视加强科普合作的缘由。中国在2022年9月发布了《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提出要推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加紧密的科普国际交流,增强科学文化软实力。非洲联盟发布的《2024年非洲科学、技术和创新战略》和《2063年议程》,同样强调了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和建设科学文化及深化全球合作的必要性。

    因此,为推进科普事业,双方开展对话交流、深化科普合作,特别是加强青少年科普合作。

    2023年11月,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卢旺达文化遗产研究院签署了三方意向书,以帮助非洲国家建设自然科学博物馆和其他科普设施,并提供科技相关服务。同年12月,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和非洲科学院联盟签署了合作备忘录,促进科技人文交流,分享科学教育资源。

    今年7月,在云南省昆明市举办的第八届“一带一路”青少年创客营与教师研讨活动,吸引了来自37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名教师和学生参加,其中有很多人来自非洲国家。同月,另一项活动中,非洲的教师和学生应邀访问陕西省的大学和博物馆,亲身感受中国在人工智能和航天技术方面的最新成果。

    在国际上,非洲的科技机构一直支持由中国科协牵头,与数十家其他国家和地区科技组织合作,共同召开的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以及参与筹建世界公众科学素质组织。

    世界公众科学素质组织筹备委员会中已有来自阿尔及利亚、肯尼亚、坦桑尼亚、突尼斯、南非、津巴布韦6个非洲国家的成员机构,这体现了非洲人民深化中非科学普及合作的强烈愿望。

    我们希望,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成功举办,可以继续深化科技合作,加强科技文化交流,期待双方在共同关心的领域启动新的科普活动,如围绕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加清洁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保障食品安全,以及利用人工智能服务公共利益等领域开展进一步的交流。

    双方继续探索促进青少年科技交流新方式,开展科学素质评估和提升的联合研究,分享科学教育资源,加强中非科技组织之间的协同合作,共同为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英文版刊载于9月4日《中国日报 China Daily》)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