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26日 星期五
假期游学:在陌生地方认识陌生的自己
□ 李峥嵘
视觉中国供图

    学有道 用心理学提高学习力

    绿树浓阴夏日长,悠长假期如何过?不少家长选择带孩子或者让孩子独自参加游学来拓宽视野。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为什么游学能促进成长?

    刺激大脑吸收信息

    大脑对陌生环境或新的信息会更敏感,如果长期处在熟悉的环境里,容易视而不见。因此,短暂的游学能让学生走出熟悉的环境,接触到不同的地域文化、风俗习惯和社会风貌,增强对世界多样性的认知。游学,也是学习与实践的结合。孩子通过亲身体验和实地观察,使书本上的知识变得更加生动直观,从而激发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

    暑假期间,孩子们可以到湖南永州诵读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亦可以到湖北赤壁,遥想周瑜在赤壁之战如何“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也可以到浙江绍兴临摹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这些游学能够让学生跳出书本知识的局限,直观地感受和体验悠久的文化历史。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国古人一向重视游学。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从20岁开始游历各地,积累了大量的人文历史地理知识,才能在日后创作出《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张衡,曾跋山涉水,观览了巍峨青翠的终南山和奇险峻峭的华山,接触了关隘和城镇,考察关中的民间风俗习惯,长安城郊的宫阙规模、市井制度,为他写作名篇《二京赋》奠定了坚实基础。

    发现全新的自己

    游学打破了惯常的生活节奏。孩子在陌生的环境中面对新的挑战和机遇,常常需要针对突发的问题,与陌生人团结协作,想出解决的办法,激发内在潜力,突破固有思维,发现一个全新的自己。

    游学通常会将个体置于陌生的环境和情境中,促使其离开日常的舒适区。这种经历能够激发个体的应对机制,使其在面对新挑战和不确定性时,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适应能力、情绪调节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克服这些困难,个体能够发现自己未曾意识到的潜力和韧性,从而对自身的能力有更全面和积极的认知。

    日本知名服装设计师山本耀司有句名言:“‘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总得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在新的环境中,个体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我反思。远离熟悉的日常事务和社交圈子,能够使个体更专注于内心的感受和思考。这种反思有助于个体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行为模式和人际关系,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空间,也能够促使个体思考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和目标,从而对自我有更清晰的规划和定位。

    促进亲子关系

    很多父母也会带着孩子一起游学,一起接触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这种多元文化的碰撞,能够帮助孩子打破原有的认知框架和偏见,能从他人的视角审视自己,从而更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游学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不如意的事情,如交通不便、住宿条件差、语言障碍等。在一起应对这些挫折和压力时,亲子双方都需要学会调节情绪,保持积极的心态。这种情绪调节的过程,能够让彼此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情绪反应模式,并通过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改进交流模式。

    正如《带着儿子去旅行》一书所讲述的故事,一位身患重病的坚强父亲和一个倔强叛逆的熊孩子,两个人,一台车,365天走遍中国大好河山。从最初的略显尴尬到最后的亲密无间,父子二人的关系在旅行中得到了彻底的转变:他们在旅行中修复了情感裂隙,学会了尊重和信任,了解了文化和历史,收获了友谊和成长,找到了爱和自己。

    作为一种特殊的学习和成长经历,游学能够为个体提供丰富的自我认识机会,帮助其在能力、价值观、人际关系、情绪管理等方面获得更深入的自我洞察,从而促进个体的心理成长和人格发展。

    (作者系教育科普作家、北京日报出版社副总编辑)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