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标准委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国家人工智能产业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4版)》(以下简称《指南》)。《指南》提出,到2026年,我国人工智能(AI)产业标准与产业科技创新的联动水平持续提升,新制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50项以上,引领AI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加快形成。
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基础性和战略性技术,AI已然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
“标准就是AI产业发展的规范与指南!”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张道强对于《指南》的发布颇为欣喜。他认为,制定标准旨在促进AI产业的健康发展,最大程度地确保AI产品及服务的可靠性。
我国在AI创新方面成果显著,但技术的迅猛发展也带来了数据泄露、算法偏见、伦理争议等新问题与新挑战,迫切需要统一的标准予以规范和引导。赛智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邓道正告诉记者,我国已经出台了《信息技术 计算机视觉 术语》《信息技术 人工智能 术语》《信息技术 生物特征识别 人脸识别系统技术要求》等人工智能国家标准,涵盖基础术语、技术规范、产品服 务、安全隐私及行业应用等领域。“显然,现有的这些标准覆盖面有限,难以匹配AI产业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邓道正强调。
现阶段,AI产业发展越来越呈现出创新技术群体突破、行业应用融合发展、国际合作深度协同等新特点,产业标准体系亟待进一步完善。张道强指出,“《指南》的发布,正是对这些问题的积极回应。”
《指南》提出的50项以上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从基础共性标准、基础支撑标准、关键技术标准、智能产品与服务标准、赋能新型工业化标准、行业应用标准、安全/治理标准等方面,明晰了AI产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的重点方向。“这进一步强化了AI领域标准化的顶层设计,促进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从而使AI更适应技术革新与社会需求。”张道强说。
在新壹科技CEO雷涛看来,标准犹如AI技术发展的“安全带”。通过制定并实施统一标准,能够规范市场秩序,防止低质量、不安全的产品和服务进入市场体系,保护各方权益。适度的标准能够引导企业重视研发与创新,推动产业内不同企业间的协同,进而带动产业进步。
标准不仅是AI健康发展的保障,也将成为其尽快融入日常生活的重要推手。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教授李博涵认为,健全的标准既有利于提高AI产品的兼容性和互操作性,方便用户在不同场景中应用,又能保证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与安全性,让用户使用更放心。“更为重要的是,标准能促进技术的合理运用,保护用户的隐私和数据安全,提升公众对AI的信任度,推动其更好落地并服务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李博涵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