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后,我们生活的社会将变成什么样?
清晨,人们打开可以自动调节亮度的智能玻璃窗户,迎接新的一天;孩子们不用再去学校,私人订制的AI老师随时能为他们上课;智慧城市系统科学合理地安排交通,自动驾驶新能源汽车畅通无阻地行驶在城市道路上……这是陈楸帆在《零碳中国》中描绘的40年后的生活场景。
《零碳中国》是一部立足碳中和时代背景的科幻小说,作者采用虚实结合的创作手法,勾勒出向零碳社会转型的图景,为读者普及低碳技术、节能环保、清洁能源及新材料等相关科学知识。
从儿童视角出发做科普
科幻教育首先要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描述和解释科学概念是儿童科幻作品的重要功能。从教育学角度来说,符合儿童认知规律是少儿科幻作品具有儿童视角的重要指标。
在《零碳中国》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地球外面盖着一层像被子一样的大气层,太阳光以短波辐射到达地球,地球受热后向外放出长波辐射,一进一出需要平衡。温室气体会让“被子”变厚,能量进来得多,出去得少,地球气温就会升高,产生温室效应。光热电站每年发电量3.9亿度,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5万吨,相当于植树造林1万亩。
书中用打比方、讲故事等儿童易于理解的方式,描述和解释温室效应、热量平衡等概念,并与儿童生活经验相联系,从儿童视角出发做科普。
以现实问题驱动科学想象
苏格拉底曾说:教育并不意味着由已知来教导未知。《零碳中国》并未把低碳知识简单当作一种背景,而是作为青少年低碳教育的出发点或基石。
作品中,小主人公阿和被神秘人邀请参加中国“2060年碳中和计划”,穿越到2060年的“绿城”,这是一座碳中和先行示范城市。在“绿城”中,空调被智能电动热泵取代,房屋用上能模仿植物叶片的墨蓝色太阳能瓦片,运用算法模型能准确预测城市中的积水、交通拥堵状况,以及人群的流向,形成可编程的城市交通系统……“这些让城市更节能、更智能的科技,正是我们的城市所需要的。”不少青少年读者感叹。《零碳中国》从现实生活问题入手,引导青少年科学想象未来城市与世界的样子。
低碳教育理念面向未来
模拟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参观环保科技公司、参与地球日低碳行动……《零碳中国》用青少年感兴趣的方式,培养他们的低碳意识,引导他们参与到碳中和进程中去。不少青少年在读完这部作品后,都主动节水节电、绿色出行、按需点餐……用低碳行为助力碳中和,他们期待着“绿城”早日变成现实。
雨果·根斯巴克说:既有科学依据又有预见性的文学作品就是科幻小说。《零碳中国》低碳教育理念符合未来生存教育的价值取向。
(作者系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龙城高级中学教师)
==============================
作者说
现在市面上有关碳中和的书籍大多面向成年人和专业人员,很少有专门面向小朋友的相关书籍。其实在未来,孩子们是迎接碳中和时代的主力军,如果他们不能理解这件事,那么在日常生活中也很难去支持碳中和的实现,所以我萌生了创作这样一本书的想法,将看似“高级”的概念简化,让小朋友们可以快乐地学习,同时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这本书以科幻的形式,选取了碳中和中几个问题进行讨论,包括碳中和的实现途径;在碳中和的实现路径下,哪些行业会受到影响;实现碳中和的过程中,人类的生产生活会产生的变化等。当然,海洋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碳中和的最重要路径之一,在这本书里我们也谈到了相关的内容。
当我得知,看过这本书的小读者通过文字和绘画等形式,展现他们对碳中和与可持续发展未来的理解和想象,我就知道《零碳中国》的使命完成了。
——陈楸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