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制图 |
“对我来说,这个岗位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个学习和成长的平台。”谈到自己的工作经历,张伯礼院士团队的科研助理王佳宝感慨地说。6月19日,科技日报社主办主题为“传承弘扬科学家精神 担当新时代科技工作者使命”的“科研助理代表座谈会”,多位来自全国不同院所、不同专业的科研助理优秀代表来到现场,分享了他们不一样的科研历程。
科研助理是科研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项目辅助研究、学术秘书、财务助理、设备管理、仪器开发,以及博士后等工作。近年来,设置这一岗位逐渐成为促进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科研活动的客观需要,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
目前,很多高校毕业生出于继续学习深造的需求,选择以科研助理的身份完成从象牙塔到职场的转变。从天津中医药大学毕业后,王佳宝便加入张伯礼院士团队,担任科研助理。这份工作让他在巩固专业知识、提升综合能力的同时,也逐步认识到科技工作者的任务和职责所在。会上,王佳宝分享了张伯礼院士常说的一句话:“你们要做到坐下来能看病,站起来可演讲,闭上眼睛会思考,进实验室能科研。”这句话激励着他在工作之余坚持深入中医临床实践,用科研成果为人民的健康事业作贡献。
科研助理岗位,成为许多年轻人实现自我价值的良好平台。“我所研究的木星磁层动力学,有机会应用于‘天问四号’木星系探测任务中。当看到自己的科研成果不仅存在于期刊论文中,还能在卫星任务和国家空间科学发展的历程中发挥微热时,这种成就感和使命感是无与伦比的。”科研助理王宇贤自豪地说,来到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王赤院士团队后,他有了在参与国家重大任务和项目过程中培养科研能力的机会,这让他的科研工作时刻充满着激情和动力。从事浅地表地震成像研究的科研助理闫英伟也表示,他在南方科技大学陈晓非院士的指导下,挑战科研中的极限问题,从而在基础设施的稳定性评估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有助于防范城市地质灾害,守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与优秀科学家并肩作战的经历,让科研助理们深刻理解了科学家精神。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郑晓明提到,在钱前院士团队中,她时刻感受到大家对科研的热情,以及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钱老师用行动告诉我们,光坐在实验室是做不好农业科研的,下田才是‘硬道理’。”在野生稻种质资源领域工作的十几年间,郑晓明每年都参与南繁水稻育种工作,将青春挥洒在田间地头。这正是对科学家精神的坚持和传承。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黄建平教授研究团队的科研助理李泽也有同样的经历。2019年,就职于机械设计行业的李泽偶然得知,兰大“一带一路”激光雷达网项目组在招聘科研助理。出于对“一带一路”的情怀,他申请成为该项目组的硬件工程师,负责各观测站点的建设与运行维护。入职初期,李泽跟着团队奔赴西藏、塔克拉玛干沙漠、帕米尔高原等地,黄建平教授和同事们的工作态度让他既佩服甚至有些不解:“这么没日没夜地干,老师们不累吗?后来我才明白,这就是求实、奉献的科学家精神。”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曾经因循苟且的李泽逐渐被黄建平教授团队严谨治学、潜心研究的工作态度感染,也彻底爱上了科研助理这份工作。
又是一年毕业季,新一批青年人即将走上科研助理岗位,书写各自的青春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