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24日 星期五
从皇家坛庙到城市公园
北京中山公园已开放110年
□ 李 羽
社稷坛祭坛及中山堂。(中山公园供图)

    1914年北京中山公园作为城市公园开放,至今已110年,其前身是明清皇家社稷坛。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冬,社稷坛等重要礼制建筑建成。自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至清宣统三年(1911年),共有1372次(含皇帝主祭328次)祭祀活动在此举行。

    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时,曾在社稷坛拜殿内举行公祭活动,故这座建筑如今又被称为中山堂,中山公园也由此得名。

    建筑规制体现“敬天法祖”思想

    社稷坛是中国现存最为完整的古代皇家祭祀太社和太稷的祭坛建筑群。在选址与建筑格局上,社稷坛遵循了《周礼·考工记》所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规划布局方式。以北京中轴线为对称轴,与太庙东西对称,体现了“敬天法祖”“民以食为天”等中国传统思想。

    社稷坛分为内坛与外坛。内坛是礼仪祭祀的核心空间,沿内坛中轴线自北向南,分别建有戟门、拜殿和五色土祭坛三座主要祭祀建筑,西南角设神库与神厨。这个基本格局一直延续至今。

    五色土取自全国多地

    位于内坛核心的社稷坛祭坛铺五色土:东青、南红、西白、北黑、中黄。五色代表五方、五行,且五色土布色的方位,与中国地理土壤颜色分布是一致的。

    五色土来自哪里?明清两代的取土地不尽相同。明代由直隶(江苏、安徽、上海)、河南进黄土,浙江、福建、广东、广西进赤土,江西、湖广、陕西进白土,山东进青土,北平进黑土。“天下府县千三百余城,各土百斤,取于名山高爽之地。”这是明初朱元璋建南京时对社稷祭坛用土的要求,北京城的坛庙宫殿规制悉如南京。

    清代则从房山、东安、涿州、霸州取土,于祀前五日将各色土送至太常寺验收。常祀前一日,在坛上铺垫五色土。

    无论取土地点如何变化,都寓意“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社稷祭祀关乎国运民生

    封建帝制规定祭祀分为三等,即大祀、中祀、群祀。社稷坛祭祀为大祀,包括常祀、祈谢、告祭、献俘等几种类型。祭祀规格分皇帝亲祭,或皇帝派人代祭,多派皇子皇亲或王公大臣前往。如皇帝亲诣行礼,则阵容庞大,除陪祀的王公大臣外,还有礼部、都察院、光禄寺、钦天监、侍卫处等部门执事官员共313人,及司尊、乐生、舞生等执事生210人。

    清代的祭祀路线是:皇帝在祭祀日五更(凌晨三点左右)乘金辇自午门出宫,入阙右门,进入社稷坛东北门,至社稷坛北天门下辇,乘礼轿入东门循戟殿东行,至更衣幄次等候。待奉安神位完毕,太常寺卿奏请行礼。赞引、对引官恭导皇帝至盥洗处,洗手、洗脸后,在北棂星门外正中向南肃立,等候祭祀活动开始。

    此前,陪祀的王公百官、各种仪仗人员等已在指定位置就位。祭坛上社稷神主牌位等也早已按照规定摆放完毕。

    有专门负责官员引导皇帝开始祭祀活动。皇帝要经历迎神、初献、亚献、终献、送神等一系列繁复的仪式,祭祀活动才算完成。

    “国之所重,莫先于宗庙社稷。”“王者所以有社稷何?为天下求福报功。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社稷象征着农业生产,是国家的根本,也被看作是国家存亡的标志,社稷祭祀关乎国运民生,因此历代帝王都极为重视。

    民间祭社习俗延续至今

    封建时期民间也有祭祀社稷神的习俗。不同于官方建坛奉祀、礼仪繁缛、庄重肃穆,民间祭祀则充满了生活气息,社日成为睦邻欢聚的日子,同时还举行各种欢庆活动。

    每到社日这天,人们带着丰盛的酒食去祭祀社稷神,祭祀之后聚会餐饮,尽兴而归。这一习俗保留至今,吃社饭、喝社酒、看社戏仍是一些地区重要的活动。

    从最初发端于土地崇拜的社,到等级体系完整的社稷坛,社稷祭祀经历了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清光绪三十四年农历二月初二(1908年3月4日),社稷坛在最后一次举行完祭祀活动后,再也没有迎来新的主人,祭祀社稷神同封建社会一道成为了历史。如今,中山公园成了人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社稷坛那些恢宏殿宇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那段悠久的历史。

    (作者系北京市中山公园管理处遗产办公室馆员)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