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24日 星期五
120年,中国科幻走到了哪里?
□ 姬少亭 船 长
左图为《月球殖民地小说》插图,右图为第一届中国科幻小说银河奖大会现场。(未来事务管理局供图)

    时间,是中国科幻今天的议题。120年后的这一刻,我们看到了很多数字,告诉我们科幻的发展既快又慢。

    2024年5月18日,中国第一个评奖范围囊括全部发表渠道的科幻奖项“华语科幻星云奖”迎来第15个年头。300位科幻行业从业者在成都见证了这一刻。

    而这一年,距离中国第一部科幻小说的发表,有120年的时间。

    中国科幻创作的灵感源泉

    中国科幻创作的灵感源泉

    1904年是光绪30年,也是一个龙年,笔名荒江钓叟的作者在《绣像小说》发表了自己的章回体小说《月球殖民地》,讲述一个叫做龙孟华的中国人在乱世中到美国寻找妻儿,一家人乘坐气球飞往更加先进的月球游学的故事。

    120年后,嫦娥六号发射,中国的探月计划进入“绕、落、回”第三阶段的收尾工作。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曾在2022年举办了月壤展览,向公众公开展示嫦娥五号取回的月壤,并制作AR小程序,让更多人可以在手机中360度观看月壤石块。

    相较彼时的乱世殖民地故事,今天的中国科幻创作更关心科技对人和社会的影响。

    江波的《命悬一线》入围了2023年度雨果奖,这篇小说写的是中国空间站的故事。这是他在未来事务管理局组织参观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之后完成的作品,科幻选集《造访星辰》就是这次活动的产物。而邀请此次参观的天宫二号有效载荷运控中心副主任饶骏,也是一位科幻迷,他在大学时就发表过科幻小说,在他的建议下,应用中心的运控大厅内部看起来很像飞船内部,巨大的屏幕就是飞船的舷窗。

    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科幻开始复苏之后,一大批孩子成了科幻迷,如今他们已经是各大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想象力进入改变现实的时段。而他们的科研产物,成了当下中国科幻创作的灵感源泉。

    2019年,郭帆在航天城感谢各位航天工作者,他说:“是你们让电影变得真实可信。”这一天,他带着《流浪地球1》在航天城提前放映。这一年的春节档,第一次有科幻电影成为票房黑马,拿下46亿人民币票房的惊人成绩。

    从被遗忘到开始沸腾

    120年前“坑”掉了《月球殖民地》的荒江钓叟可能没办法想象,今天的中国科幻拥有1000亿人民币的年产值,占据其中一定比例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2》在2023年的春节在大银幕上的一个重要情节是炸掉了月球。

    从有上文没下文的杂志发表到今天覆盖出版、影视、游戏、玩具周边等行业的科幻文化产业,中国用了两个甲子的时间。这个进程很长,也很短。

    玛丽·雪莱写完《弗兰肯斯坦》之后85年,中国才因为鲁迅拥有了科幻小说翻译和评论这两件事。这个名叫周树人的20岁留学生,1903年借由日文本翻译了凡尔纳写于1865年的小说《从地球到月球》,译为《月界旅行》,他在序言中称此为“科学小说”。他认为,这能改造中国人的梦。这部小说的印本目前仍可以在上海的鲁迅纪念馆里看到,纸张已经泛黄脆弱。

    凡尔纳这部小说在1902年被乔治·梅里埃改编为电影,由梅里埃本人执导并主演,在法国上映。这部片长14分钟的电影影响了后世所有的科幻电影,也是电影特效的起点。

    两年后,也就是《月球殖民地》小说发表的同一年,慈禧第一次看到了电影这种文化产品,她似乎并不喜欢。

    24年后的1928年,中国拥有了第一部科幻电影《庄子梦蝶》,影片原始拷贝已经彻底遗失。1952年,新中国第一部科幻电影《小太阳》问世,电影讲述几位青少年利用反物质造出能发光的小太阳,并驾驶火箭把它发射到太空中。

    1980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电影《珊瑚岛上的死光》,改编自童恩正同名作品,引起巨大轰动。影片展现了激光武器、机器人和先进设备,这部电影被认为是真正符合类型片特征的第一部中国科幻电影。

    此后的很长时间,中国科幻影视一直处在被遗忘的状态。2015年刘慈欣获得雨果奖之后,文化领域开始沸腾,科幻电影重新成为一件可以被期待的事。改编自刘慈欣同名作品的《流浪地球》在2019年上映,这一年被许多从业者定义为中国科幻电影元年。

    在自身引力作用下聚集起来

    走向繁荣昌盛的路也并非平坦。1985年前后,全国各地的科普科幻刊物遇到了困难。《科幻世界》原本打算联合《智慧树》一起办一个征文大赛,颁一个叫做“银河奖”的奖项,寓意科幻领域的星辰如银河般闪烁。还没有颁奖,主办方就少了一半——《智慧树》倒闭,《科幻世界》只好自己办。

    其中有一位给倒闭的《智慧树》投稿的名为吴岩的作者获得了赏识,赢得了第一个银河奖。后来,他成为中国第一个在大学开设科幻课程的人,招收硕士和博士。今天,他的学生已经进入大学成为教师,开始招收硕士和博士。

    今天的中国科幻创作已经到了可以支撑更多研究的一天。5年来中国科幻年均出版图书660本。2019年中国科幻研究中心成立,鼓励更多年轻研究者进入这个领域。而“银河奖”也即将拥有40年历史,它被誉为中国科幻的最高奖项,获奖者已超过200人。

    科幻领域逐渐拥有更多奖项,奖项设置也从小说扩展到了影视、游戏等文化产品,甚至开始囊括对科幻有启发意义的科学和技术进展。

    2010年,董仁威、姚海军和吴岩一起,创立了“星云奖”。

    创立15年后,星云奖组委会邀请数十名参与者亲口回忆这段历史,出版文集《星云十五》。刘慈欣在这本书里写道:这样的命名是因为星云是宇宙中最壮丽的存在。星云在自身引力作用下聚集起来,引发核聚变而成为恒星,星云是亿万星辰的摇篮,是创造和诞生之地。星云被它内部孕育的恒星的辐射所激发,发出绚丽的光芒,如梦似幻,这无疑是科 幻的精神在宇宙中最好的对应物。

    作为第15届星云奖主席的科幻作家韩松,在5月18日的致辞中则说:“中国科幻也好,星云奖也好,它始终与中华民族复兴的进程、与我国现代化的发展同步。尤其是改革开放,根本上释放了科幻的创造力……星云奖越办越好,同时星云奖也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了特别的灵感。”

    科幻活动逐年增多,科幻创作者和研究者数量也在提升,每年终于可见到新鲜面孔。

    2018年,未来事务管理局创办了“另一颗星球科幻大会“(亚太科幻大会,AFSFcon),线下大会的形式已举办三届。每届大会,都有数千名科幻迷买票进来,一起聊聊宇宙、人工智能和地外生命。 

    2023年,世界科幻大会创建后84年后第一次在中国的城市举办。科幻作为一种世界通用的语言,在帮助中国理解世界,也在帮助我们讲述中国故事。

    120年前的荒江钓叟肯定想象不到,中国科幻竟会有这样的一个未来!

    (作者姬少亭系未来事务管理局创始人,船长系未来事务管理局主笔)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