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0日 星期五
放大百万倍,古龙页岩“特写”长啥样
□ 吴松涛 姜晓华 高 波
古龙页岩孔隙与人类头发丝对比,
如同足球之于足球场。沈月制图
古龙页岩微裂缝内石油赋存扫描电镜照片。姜晓华 摄
栏目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 合 孙龙德

    大庆油田岩心库摆满了排列整齐的灰黑色、圆柱形石头。它们是利用特殊工具从井下钻取出的圆柱形岩石,是了解和研究地下条件和矿产情况的重要实物资料,更是古龙页岩油在地下居住的“家”。一边是黑乎乎、表面几乎看不到孔隙、像铁板一样的岩心,另一边是淡黄色、清亮的油,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为了揭开古龙页岩的神秘面纱,石油科学家应用高精尖的仪器设备,为我们打开了奇妙的微观世界大门。原来,在这些看似铁板一样的黑色页岩里,蕴藏着无数肉眼无法识别的微小孔隙,它们为石油提供了居住场所。

    古龙页岩油住在纳米级“卧室”

    岩石中大大小小的孔隙和裂缝,为油气分子提供了安身之地。古龙页岩也不例外,但相比常规的油气储层而言,古龙页岩的储集空间极为细小,石油大都“居住”在地下纳米级的“卧室”(孔隙)和微米—纳米级的“长廊”(裂缝)之中。

    你知道这些孔隙有多小吗?常规的显微镜已经无法观察到它们,只有借助高分辨率电子扫描电镜,将图像放大几十万倍甚至上百万倍,分辨率达到1纳米,我们才能看到孔隙的真实面貌。如此一来,我们就可以对微观世界来一个深入的“特写”,看看这些页岩中的孔隙是如何分布的。

    古龙页岩孔隙的直径基本小于100纳米。我们人类头发丝的直径通常为70微米,古龙页岩孔隙大小只相当于人类头发丝的七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如果我们把人类头发丝比喻成足球场大小的话,古龙页岩有效孔隙大小就相当于足球场中的足球。

    页岩油旅行有“通道”

    既然“卧室”这么小,怎么才能将石油从地下开采出来呢?如果把页岩想象成一栋大房子,内部的孔隙是各自独立的“卧室”,喉道就是连接卧室之间的“过道”,石油在地下流动需要从无数个“卧室”进入“过道”。“卧室”对存储多少石油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过道”对石油能否流动和运输起到了关键作用。

    研究发现,尽管古龙页岩单个孔隙体积很小,但累积总孔隙体积相对较大,也就是“卧室”够多、总空间大;美中不足的是“过道”较少,较难形成连续的流动通道。这对于石油开发是一个非常不利的因素。

    那么,古龙页岩油如何解决这道难题呢?古龙页岩发育有层理缝、构造裂缝和超压裂缝,其中层理缝最为发育。由于层理缝的存在,岩石极易沿层理缝剥开,形成“千层小薄饼”。米级—毫米级尺度的层理缝肉眼就可以看到,而微纳米尺度层理缝需要借助扫描电镜才能识别,这种微纳米级层理缝发育密度极高,可达每米数十万条。

    微纳米尺度的层理缝好比是细密的乡间小路,虽然狭窄,但是数量多、分布广,可以将石油从乡间小路输送到省道;小尺度和大尺度层理缝好比省道或国道,数量虽然相对较少,但是路面宽阔,延伸距离较长,对来往车辆的输送能力更强。它们改善了储层之间的渗流能力,为石油分子的流动提供便利。

    说到构造裂缝和超压裂缝,它们则进一步在页岩不同的通道之间架起了桥梁,使得页岩中的“道路”更加四通八达。这样一来,“油娃娃”得以在页岩储层中“昂首阔步”,自由流动。

    纳米限域效应下,“油娃娃”易变脸

    居住在微纳米级孔缝中的“油娃娃”非常淘气,要想让它们出来可不是件容易的事。这里还要谈到一个效应——纳米限域效应。

    通俗点讲,纳米限域效应指的就是在纳米级空间里,由于受狭小空间的限制,会引起物质性质的变化,甚至是物理反应或者化学反应。在大尺度孔隙内,与流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相比,流体分子与孔壁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忽略不计。但在纳米尺度下,孔壁固体分子与流体分子间的作用力较大,当流体分子和孔壁发生碰撞的平均路径长度与孔隙大小相当时,流体分子的自由热运动受到显著影响。

    这就好比“油娃娃”们课间正在学校操场里玩儿,由于空间足够大,他们可以开心追逐游戏,互不碰撞。当上课铃声响起时,“油娃娃”们争先恐后地进入狭窄的楼道,由于你推我搡,前进的阻力一下子变大,一时间便无法通过楼道。

    这种限域效应也会影响流体相态的变化,给石油开发开采带来难题。在这种限域效应下,古龙页岩油流体的相态在“易挥发油”和“凝析气”两种状态之间“反复横跳”。这就好比“油娃娃”们变成了“孙悟空”,在狭小的孔隙中时,由于“屋子”拥挤闷热,便“嗖”地变成一缕烟,当进入另一个孔隙,由于温度和压力的变化,又“嗖”地变回了油珠。调皮的“油娃娃”们带来的挑战远不止如此,而这也正一步步考验着石油地质学家和工程师的智慧。

    (作者吴松涛、姜晓华系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高波系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高级工程师)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