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26日 星期五
用“脑机接口”体验不同人生
——《记忆旅游》科普微电影上映
《记忆旅游》海报。(主办方供图)

    □ 科普时报实习记者 王文洁  通讯员 刘 婧

    如果我们可以自由地穿梭于他人的记忆之中,体验不同的生命故事,这个世界会变得更美好吗?近日,公益科普微电影《记忆旅游》在上海自然博物馆报告厅首映。影片以“脑机接口”技术为主题,探讨科技与记忆、人性和伦理之间复杂的关系,为观众打开一扇通向记忆旅游的想象之门。

    “时光机”里的科技梦想

    影片讲述了一位才华横溢的脑科学家李淘淘创立“记忆旅游”项目,及引发的一系列故事。在“记忆旅游”的世界里,用户可以获得航天员的记忆,体验在太空遨游的感觉;还可以借助赛车手、美食家、霸道总裁等人的记忆,体验不同的人生。当然,用户还能穿越时空,回到自己的童年看看,再见见已逝的亲人。

    在这场激动人心的创业之旅中,李淘淘遇到了神秘投资者计潜。在双方的言语交锋中,计潜发现事情并非想象的那样简单……电影通过角色之间的互动和复杂多变的情节安排,呈现了一个融合科幻与哲学思考的故事,引发观众对科技、记忆、个人隐私和伦理问题的深刻思考。

    本片的科学顾问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副所长陶虎研究员表示,女主角李淘淘利用脑机接口技术来访问、体验他人记忆的构想,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现有科学研究和技术趋势之上的合理假设。也就是说,电影中所描绘的“时光机”不仅仅是幻想,而是一个可能在未来实现的人类科技梦想。另一位科学顾问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杨天明也持相同观点。

    至于这个梦想何时能实现,两位科学顾问各有各的观点:杨天明认为要50年后,陶虎则更乐观。

    让病人变成正常人,让正常人成为超人

    那么,什么是脑机接口技术?

    影片中,李淘淘展示了一种直径仅0.1毫米的蚕丝蛋白柔性电极,其硬度介于血管和脑组织之间,插入头皮造成的微小伤口可自愈,这就是正在研发的微创可植入柔性脑机接口。

    陶虎将脑机接口技术形容为一种能够“让病人变成正常人,让正常人成为超人”的技术。他指出,脑机接口的初期应用,主要是为了帮助脑神经疾病患者和残障人士恢复正常生活。这部分人群对脑机接口技术的宽容度较高,比如可以接受侵入式脑机接口、接受一次脑外科手术等。

    而要将这项技术推广至普通人,就必须保证植入手术的创伤最小,植入的电极功能强大、副作用极低、使用寿命长久,并开发自动化植入手术机器人,以减少对脑外科医生的依赖。这些思路都成为本剧中重要的情节推动力。

    “记忆旅游”存在伦理风险

    作为脑神经科学家,杨天明表示,“如果从纯粹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我们的意识不过是大脑中的电信号活动。大脑是可以被改变和影响的”。在脑科学的视角下,关于身份、死亡与永生等人类问题的探讨,有了全新的思考路径。

    随着科技的发展,不少科学家认为,对人脑进行相当程度的控制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科学界对此类技术的应用范围实行了严格的限制,极为谨慎地推进这项技术的发展。伦理问题在该领域中至关重要。电影《记忆旅游》恰当地探讨了这些潜在的伦理风险,这样描述人脑和AI的关系:我们,在智慧的两端。

    陶虎说,正如所有技术一样,脑机接口技术具有两面性,科学家必须妥善地控制和运用它,这样才能降低科技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的风险。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