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7日 星期五
做足优质内容,让伪科普无处遁形
□ 王大鹏
王大鹏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

    “每天科普一个医学小知识”“三甲医院医生教你正确洗头”……如今,医疗科普短视频在各平台层出不穷。然而,其中一些博主根本没有资质认定,部分短视频账号为赚流量,盲目追逐热点话题,甚至配以猎奇的文案。如此乱象,不容忽视。

    健康科普已成公众刚需

    针对这一现象,近日,不少媒体和医务工作者发表了反思性的文章。但要从源头上避免伪健康科普满天飞的乱象,除了医务工作者需要做好优质健康科普外,还需要公众提高甄别伪健康科普的能力,内容平台也要严把出口关,让伪健康科普无处遁形。

    “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健康是1,其他是后面的0,没有1,再多的0也没有意义。”这样的认知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资料显示,如果对健康科普投入一块钱,就能得到七八块钱的回报。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提升,健康科普成为了公众的刚需。

    健康科普涉及很多方法和技巧

    在人民群众对自己的健康越来越关注的同时,健康科普,特别是优质的健康科普的供给却显得严重不足。要在供需之间找到平衡,就需要业界下大力气做好优质健康科普。

    然而,科普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凡是在开展科普方面经验丰富的人都有一个深刻的体会,做健康科普并不容易。因为在如何把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传播出去这个问题上,就涉及很多方式和方法,比如讲故事的技巧,打比方的方式,举例子的手段。当然,健康科普还涉及如何把本领域的专业术语进行“处理”,以便受众能够明白和理解。

    要做好健康科普,还需要用到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理论。无论是对医务工作者来说,还是对广大的科技工作者来说,科普都是一门需要学习的新“技巧”。

    为医务工作者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培训

    那么,做好健康科普到底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

    笔者以为,首先,要有完善的科普质量评价体系。不少地方都出台了政策,将医务工作者的科普作品纳入到职称评价体系之中。但是如何评判这些科普的质量,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不能为了科普而科普,要追求科普的效果。实际上,有很多医生在各平台上的科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比如谭先杰、林国乐、田艳涛、医路向前巍子等。同时,应该为做科普的医务工作者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培训,以便他们能够掌握恰当的方式和方法,在科学性和大众性之间找到平衡点,避免陷入“有科没普”以及“有普没科”的极端,提升科普的效果。

    其次,相关平台要为医务工作者做科普提供必要的流量扶持和支撑。当前,网络平台,尤其是短视频平台的盈利模式已经建立,直播带货可以带来经济收益。健康科普需要真正的专家,因而相关平台应对科普医务工作者提供支持和扶持。同时,平台也要承担起审核把关的责任,杜绝以健康科普的名义兜售虚假产品的现象,加大对假冒仿冒专业人士发布相关信息的打击力度。把舞台让给真正做科普的医务工作者,为公众提供真正的健康科普内容。

    再次,也要通过健康科普让公众养成理性健康的生活观念和思维方式。在网络信息泥沙俱下的情况下,要让公众区分孰真孰假确实存在难度,但每个公民都应该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和健康素养,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践行“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同时,也要提高区分事实和观点的能力,多听多看多问多求证,养成用批判性思维和科学思维看待问题的习惯,避免情绪先行和冲动消费。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