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7日 星期五
千年岁月淡如风,大运申遗彪炳功
——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十二)
图1、图2为《大运河》纪念封。(图片由中国集邮有限公司提供)
图3、图4、图5分别为运河帆影、元代通惠河、当今大运河。(图片由作者提供)
淡交若水
马国馨
院士篆刻

    □ 王渝生

    余生趣潭

    今年2月,京杭大运河实现黄河以北707千米全线贯通。这是自2014年,中国“大运河”项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影响和号召力的超大型文化遗产后的又一重大事件。

    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最古老的人工水道,也是工业革命前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工程项目,具有河道距离长、流域范围广、修建年代久远、遗产类型丰富、利用功能多样、保存现状复杂等特点,反映出中国人民高超的智慧、决心和勇气,以及东方文明在水利技术和管理能力方面的杰出成就。

    目前,我国保存下来的与大运河相关的遗存总数已超过1100处,最终列入申报范围的大运河遗产分布在两个直辖市、6个省、25个地级市。申报的系列遗产分别选取了各河段的典型河道段落和重要遗产点,包括河道遗产27段,相关遗产共计58处,总长度1011千米。

    唐代诗人皮日休当年有诗句描述“钱塘横大运,船货卸滩中”的盛况,并有七绝感叹:“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当代诗人原尘则有诗句赞曰:“千年岁月淡如风,大运申遗彪炳功。”

    与长城媲美的中国古代伟大工程大运河始建于2500多年前。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称霸中原,方便行军和粮草运输,开始命人修建运河,因此吴王夫差被誉为大运河“第一锹”的开挖者。

    秦始皇在浙江嘉兴境内开凿的一条重要河道,也奠定了以后的江南运河走向。据《越绝书》记载,秦始皇从嘉兴“治陵水道,到钱塘越地,通浙江”,运河及运河文化由此衍生。

    隋炀帝杨广为了控制南方地区和运送物资,开通大运河,给中国早期南北水运带来很大的便利,促进了运河两岸城市的发展,江都、余杭、涿郡等城市很快繁荣起来。

    唐宋以后,元朝定都北京后,为了让南北相连,水利专家郭守敬完成了京杭大运河的南北开通。

    郭守敬在科技工程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曾经“以海面较京师(今北京市)至汴梁(今开封市)地形高下之差”,在世界上最早提出了“标高”即“海拔”的概念,比西方要早五六百年。

    至元十三年(1276年)左右,为开辟南北通航的运河,郭守敬主持进行了大规模的地形测量工作,地域范围包括河北、山东、江苏,对几个水系的高程衔接进行比较,以确定其可行性,结论是运河跨越山东地垒是可行的。于是在至元十九年(1282年),京杭大运河开始建设,北起北京、南至杭州,沟通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使南方漕船可达通州(今北京市通州区)。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为了让漕船能直接开入北京城,郭守敬又主持通惠河的勘测和规划设计。由于水源不足,他巧妙规划,从昌平东南的白浮村引泉水至瓮山泊(今颐和园内昆明湖),再从瓮山泊入玉河(今南长河)通积水潭,而后东、南流与通州城南白河相通,从而使运粮船可以直接驶入积水潭。沿河设闸门24道以控制水流、保证通航。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八月动工,次年八月完成,全长82千米。至此,由杭州直达北京的京杭运河全线贯通,通惠河的走向,与现代京密引水渠几乎完全一致,可见郭守敬当时的科技工程水平之高超。

    2019年2月,《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印发,同年10月,京杭大运河通州城市段11.4千米河道正式实现旅游通航。2021年6月26日,京杭大运河北京段通航,创造了多项新的历史:包括北京市第一次出现航道和航运,第一次出现船闸等通航建筑物运行管理,第一次出现市内水路运输等。截至2022年4月28日,京杭大运河全线水流贯通。2023年更是实现了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707千米的全线贯通。

    壮哉,大运河!开掘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朝,兴盛于唐宋,繁荣于元代,延建于明清,造福于当代!

    (作者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技馆原馆长、研究员)

京ICP备06005116